她,一位质朴善良的农家孩子,在黄岩打拼八载,以满腔热情奉献橘乡,日前被共青团浙江省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2010年全省优秀新生代农民工”荣誉称号。
她,一位来自山城重庆妹子,在民工子弟学校教学五年,从教师干到校长,2010年再度被黄岩区委、区政府授予“十佳新黄岩人”荣誉称号。
她是黄岩区三友学校校长唐雅兰。走近唐雅兰,你会发现,她既把自己当新黄岩人,站在农民工的视觉理解农民工,又把自己当黄岩人,站在黄岩人的视角看农民工子女教育对黄岩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她对农民工的“难”感同身受
“改革开放以来,黄岩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成为了浙东南沿海地区外来人口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唐雅兰说,“在人口迁徙的大潮中,全国各地尤其是皖、赣、鄂、湘、川、渝等地一批批农民工,打起背包,远离父母妻儿,在异域他乡辛苦劳作。”
唐雅兰1975年出生在重庆大山里的一个小村子里。“父亲是退伍军人,母亲是农民,家中有4个兄弟姐妹,生活贫苦,但是家人团结、和睦,即便是面条,一家人也要盛好一起吃。”她回忆着。哥哥姐姐把读书的机会都让给了她,父亲更拿出退伍金给她上大学,她从小就知道自己身上背负的是一家人的期望和梦想。从重庆大学附属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山区当老师,心中权衡许久,她最终选择背起行囊与老乡一同到广东打工。
“在惠州TCL公司里,我从一名普通职员干到了经理助理的职位。”唐雅兰说,“我赚的钱大部分寄给家里,自己每个月仅留下几十块钱的生活费。”
2001年,24岁的唐雅兰来到黄岩,与相识已久的男朋友唐信誉结婚。“我们住的是一间连床都没有的出租房,人生地不熟,非常孤独。我起初在家里带孩子,后来出来做家教,与黄岩本地人接触久了,那种莫名的距离感越来越深刻。”唐雅兰轻轻地诉说着,“我的朋友如果来找我,问左邻右舍:找唐雅兰。得到的回答是:楼上那个外地人。”
过了段日子唐雅兰与老乡聊天时,得知不少农民工都有个共同难题:小孩没地方念书,或是没有钱念书。
“三友民工子弟学校最吸引我的是‘民工’招牌。”2005年,唐雅兰冲着“民工子弟”这四个字,应聘成为这家民工子弟学校的一名教师。而当她第一天走上讲台时却傻了眼:这几乎没一个“班级”的样子。寥寥几个不同年龄的孩子拼成一个“混合班”。勉强度过第一学期后,招生情况才有所好转。
她寄望给民工子女撑起一片天空
“许多孩子的成长环境跟自己过去差不多,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重复自己的命运,往往在孩子身上寄予着很大的希望。”每天看着不辞辛劳送孩子来上学的家长们,唐雅兰深深地感受着他们的内心。
那殷切的眼神给了唐雅兰信心和鼓励,也给了她压力和责任。“对农民工来说,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就是把希望放在这里。”她说。
但是很快,唐雅兰发现她的想法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存在很大的差距。当时,三友学校是黄岩第一所农民子弟学校,办学定位是:托管和扫盲。学校里的许多教师多数也未把全部心思,放在教书上。
农民工学校留不住人,没有培训、没有进步,待遇低,压力大,管理差……这或许是许多民工教师的心声。
这里不是梦想的舞台,但是她在心里告诉自己:“当好民工子女的老师,要付出得更多,要有更强的责任心。”
工作4年后,原校长想将学校转手,唐雅兰与老公一商量,准备接下来。本以为是简单交接一下便可以的事情,没想到却历经坎坷。
从2009年开始,唐雅兰经过几番周折,经历校方法人纠纷、经济财务纠纷等,这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在漫长的官司中度过。与此同时,老家的大姐患尿毒症,去世前将即将上大学的儿子托付给唐雅兰。唐雅兰的经济状况不好,但是她仍然决定负担侄子的大学学费。就这样,她顶住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一直到2010年10月,终于接管下三友民工子弟学校。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接手学校的事让我心力交瘁。一个外地人,在这里做一点事,太难太难了。”唐雅兰说起那一段时间的官司,声音梗咽。很快,她便投入到了全新的工作中,为农民工子女撑起了一片广阔蓝天。
她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
不再灰色的墙壁,不再凹凸的课桌,教室里也有了崭新的电视机。
图书室办起来了,虽然地方小,书也不多;电气化教室也办起来了,还置办了一批电脑,配套设施将逐步跟上来。
“可能还有不够的地方,但是只要用心集合大家之力,一定可以慢慢做到。”唐雅兰笑着说,“我还特别邀请了老年大学校长汤哲舜来帮我一起规划学校。”
现在的三友民工子弟学校焕然一新,780多个学生,9个年级段18个班级。2010年,学校获得了区教育局和区关工委颁发的“六好学校”荣誉称号,还被区公安分局评为“禁毒示范性校园”。
表面上看,办学校是唐雅兰的事业,实际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才是她真正为之奋斗的事业。这些年来,她除了把目光放在教授知识上,更关注的是农民工孩子脆弱、敏感、自卑的内心世界。
“一定要让民工孩子自信地走上社会的舞台。”她主动找到区教育局,为孩子们申请参加校际间文体活动,主动找到区流管局,为孩子们寻找表演的机会。
曾有一次,她编排的舞蹈《感谢有你》未能通过校园文化节的初赛。她找到主办方恳切地说:“我们不要名次,只希望能够表演。”对方被她感动,同意让孩子们上台。演出时,原本吵闹的会场安静了下来,民工孩子用真诚表演感动了观众。“我觉得那一次我成功了,学生们也因此而特别高兴,这种鼓励是直达人心的。”
还有一次,由唐雅兰编排的诗歌朗诵节目《漂泊的蒲公英》走进了台州春晚。这一次,她把民工子女推到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上。
唐雅兰成功了!经过她的执着而又不懈的努力,社会大众的目光开始关注起民工子弟这个特殊的群体,关注起他们的生存状态、学习状态。而更多的民工子弟也在掌声和肯定中挺起了脊背,小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还有许许多多的民工教师,他们的心态也悄悄地改变了。
“想起2005年,进来学校时,我害怕对别人说自己是民工子弟学校的老师,但是现在我不回避了,而是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的身份。”一位李老师说出了大部分在校老师的心声。
她正努力地给更多的百合以春天
“让每一个民工子弟享受春天般的温暖,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全面健康的成长。”这是如今黄岩三友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宗旨。
“春天般的温暖等于心灵上的沟通加上细节上的关心。”唐雅兰笑着说,“从关爱上,让学生体会到什么叫做爱,在学校里不止学到知识,更要知道怎么做人。”
有个学生一次在商店里偷偷拿了些糖果,被监控拍到了,保安打电话给学校。有些老师阻拦她:你不要去丢脸,让学生家长去。但是唐雅兰去了,看到那个孩子偷的是些糖果、巧克力,觉得无比心酸,于是向保安说情,最后交了100元钱了结此事。
“这100元买过来的糖,老师送给你,但这是别人的东西,你拿了就是偷。我没有叫你家长来,因为他们来了可能会对你拳打脚踢,所以我不跟你的家长说,希望你能改正,多努力。”回到学校后,唐雅兰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那个小女生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变得听话,特别用功学习,学习成绩从倒数几名窜到了前几名。
唐雅兰认为,关爱+感化>暴力+批评,前两者相加的力量远远大于后者两者。
“我也是在艰苦的条件中成长,我所教给学生们的都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也确实改变了一些学生。”她说,“我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影响其他老师,真真切切的,而不仅仅是语言上的,用行动去关爱民工孩子,给他们生活的信心。因为,你的一句话,一个拍手的动作,对民工孩子来说,都是一阵温暖的春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