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人
就是我们自己
首页
时光隧道

106位农民工的网络生活


  一根网线,一只鼠标,聊天、购物、发微博……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这已是大多数城市白领日复一日的“标准生活”。
   
   然而,对于那些来自边远农村、漂泊在城市边缘、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的进城务工人员来说,互联网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他们如何使用互联网?他们对于网络又有着怎样的认知?
   
   日前,笔者赴北京市宣武区、朝阳区、海淀区等地劳务市场及门店,随机对106名进城务工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爱上网
  多选网吧和手机

  受访的106位进城务工人员多来自河北、四川、山东等地,年龄最大的50岁,年龄最小的16岁。其中,30岁以下,即1980年之后出生的占66.98%,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接近七成。总体来看,年龄偏低,学历较高。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认为比较符合现实,“目前,进城务工人员有年轻化的趋势,文化水平也在提高。”
   
   86.79%的受访者在过去的3个月中使用过网络,其中“每天”或者“每周两三次”上网的人占近八成。不过他们每天的上网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比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每天2.6小时的中国网民平均上网时间短得多。
   
   今年43岁的聂小权,10年前从山西运城来到北京,现在一家保健品公司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朋友的指导下开始用手机上网,并渐渐形成了习惯。“我不抽烟不喝酒,工作也比较辛苦,没事上上网,可以解闷,不过上的时间也不长。”
   
   调查发现,受访者中,利用网吧和手机上网的比例最高,其中网吧的提及率为42.39%,手机紧随其后,为40.22%.
   
   曾燚鑫在北京一家打印店工作,几乎每天都去网吧,他觉得“网吧不算太贵,还可以玩很多大型网络游戏”。
   
   而来自四川广元的梁金怀有一台二手台式电脑,但他透露,这是2002年为了给女儿学计算机买的,身边的朋友基本都是用手机上网。在他看来,手机打字、看新闻“不太方便”,大家使用手机是因为“专门买电脑太贵了,这年头手机本来就是必需品,如果顺便还带上网功能,那也不错”。
   
   在姜奇平看来,进城务工人员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较高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他举例说,上海移动曾经做过调查,发现第一批使用手机上网看电视的人中,比例最大的不是白领,而是进城务工人员。正是手机媒体的移动特性,满足了这批“城市边缘人”随时随地获得信息的需求。

                      爱新闻,爱聊天
  不爱“晒”自己
   
   进城务工人员上网做什么?在上网的受访者中,67.39%选择了“上网聊天”,59.78%会“看新闻”,52.17%“经常上网搜索实用知识”。而订过手机报和使用微博客的受访者均未超过半数。
   
   与此同时,64.13%的受访者拥有个人博客,大部分都是QQ空间。相比城市白领、大学生热衷于传照片、发日志,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很少主动在网上“晒自己”。梁金怀的QQ空间里只有网上转载的生活常识,“没什么可‘晒’的,老家人不上网,也没什么人看”。
   
   2010年是中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一年。根据CNNIC发布的数据,2010年全国电子商务的各类应用用户年增长率均超过45%.但是,当问及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等“新鲜”事物的时候,很多受访者表示没有尝试过,“听说很多都是骗人的”。
   
   曾燚鑫上网“什么都干”,但他说,大多数时间是在玩儿,“就是打发时间,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 他不会用网络购物,也没有用过它找工作或学习新技能。问及新媒体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具体的改善时,许多受访者表达了与曾燚鑫类似的“茫然”。
   
   对于这样的网络使用现状,姜奇平依然给予肯定,“这种差异是进城务工人员这个群体的特点决定的”。
   
   “对此不应该过分‘看低’,首先应该肯定进城务工人员利用网络聊天、玩游戏的积极意义”,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说,“因为这本身就是在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休闲’需求”。
   
   不过,胡泳也承认,进城务工人员在使用新媒体时可能确实存在“不充分”的现状,“这是一个媒介素养的问题。如果只是把新媒体的‘硬件’摆在农民面前,而没有技术培训等配套‘软件’,他们对新媒体的使用很可能仅限于此”,他说,“这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一些专门性的服务”。
   
   “感觉互联网像个新朋友,我和他算有交情,也知道和他打交道挺有好处,不过还不算很了解他。”梁金怀这样总结道。

                     我的生活要“联网”
  我还想更懂新媒体

  调查中,67.93%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在自己的生活中“非常”或“比较”重要。
   
   对于“网络让我的生活更丰富了”、“网络可以让我跟亲朋好友的联系更加紧密”、“ 网络可以让我学习新东西更方便”等三个问题,均有超过八成的人表示同意。
   
   来自甘肃陇南的王彦峰,亲身经历了网络对自己生活的改变。中专毕业的他今年26岁,2008年来到北京,通过一家求职网站,他找到了一份金融企业的工作。如今,每天利用网络处理客户电子保单等已经成为生活常态。他觉得自己“已经离不开网络了”,“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我们都非常需要它”。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德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互联网应用是一个发展和扩散的过程,“这个扩散实际上是非常明显的,年龄由小到大,文化程度由高到低,一层一层像波浪一样,是典型的递进式扩散”。
   
   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中,很多年龄较大的受访者表达了对学习上网的热情。安徽宿州的赵先生初次来京,却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他觉得“不会上网真是不行”,“回家以后就让孩子教我上网”。
   
   “总体来说,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人口之间的知识沟还是在变小。”姜奇平说,“举个明显的例子,进城务工人员比城里人更强烈地感到从电话联系到网络联系带来的价格的优惠和便利,而且已经意识到了上网的必要性,所以大部分人才会主动向网络靠拢。”
   
   然而,胡泳也表示了他的忧虑:“互联网可以帮助进城务工人员跨越地域的限制,却不能跨越阶层的限制。”在他看来,“如果现实中的‘界限’没有解决,比如城乡二元体制,想单单依靠互联网弥合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之间的‘裂痕’是不切实的”。
   
   采访中,聂小权的一句话颇耐人寻味:“网络能让我看到招聘会的信息,却不能让我靠上网找到工作。”
   
   如何才能让进城务工人员更充分地分享新媒体带来的福利?姜奇平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资费要下调,让进城务工人员能够上得起网。其次,宽带要大幅度增加。因为购买个人电脑目前看来对于农民来说,门槛还是太高,还是要尽量在手机上网这个层面,为进城务工人员接触新媒体提供便利。最后是发展新技术,设计更有亲和力的界面,这样进城务工人员学习起来才会更容易。(杨丽娟 秦逸)

                      来源:人民日报     来源日期:2011-3-22   本站发布时间:2011-3-22

主人就是我们自己   版权所有 © 2007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4区15号五矿大厦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13011152297  电子邮件:xkk1118@qq.com
ICP备案号: 京ICP备06052824号-1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