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是工人,更是主人”赞
日前,在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的一场招聘会上,青岛港集团计划招收60多个装卸工,不料却吸引了600多名求职者前来报名,其中半数是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大学毕业生。
在目前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着“用工荒”的情况下,为什么青岛港却“一枝独秀”,格外受就业者的青睐?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青岛港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人尽其能的用人制度,是吸引大学生甘做装卸工的原因所在。
让职工当家作主
在青岛港,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以“职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凡是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企业都事先征求工会和职工的意见。
多年来,青岛港逐步形成了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四级厂务公开、民主恳谈问答会、职工满意度调查等20项民主管理制度。每个基层队还专门设置“民主公开栏”,按月张榜公示 “目标任务、收入分配、安全生产、人事管理、政策制度、福利待遇、劳动保护、考勤、奖罚、物品使用”十项内容,确保公开透明,接受职工监督。
长期以来,青岛港的广大职工参政议政的热情高涨,每年都会向企业奉献“金点子”一万余条。对于这一万多条意见和建议,集团不仅专题研究,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抓紧落实,而且每季度组织一次职工“金点子”评比,意见和建议被采纳的职工会获得奖励,以此鼓励职工建言献策。
为职工搭建成长平台
青岛港年年开展知识分子职务职称考核评聘和技术工人岗位练兵、考工晋级和技术大比武,80%以上的技术工人都成为了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特别是2009年以来,举办了脱产的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中级研修班、机关管理人员脱产专业研修班。今年开始又举办覆盖全港的员工大培训。
青岛港对待农民工也一视同仁,让他们参加脱产大培训,系统地学习港口的企业文化、安全生产组织管理等知识。农民工徐万年在一级级的学习和技能比赛中逐步成长,当选为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并走上了基层公司党委一把手的岗位。农民工皮进军也当选为“十大全国杰出进城务工青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
在青岛港,一直奉行这样的人才观:只要肯学肯干,人人都可以成才,只以能力论英雄、谁干得好就叫谁干。
在这里,选人用人坚持“五不唯”原则: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健全完善了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选人用人机制和市场化的人才流动机制,把政治过硬、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优秀知识分子、优秀工人、优秀农民工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青岛港还为从事一线装卸的农民工 “评职称”,根据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公开评聘“装卸工艺员、助理装卸工艺师、装卸工艺师”,使广大农民工工作起来更有奔头、更有尊严。
港口与员工和谐共赢
“港口给我一分情,我还港口十分爱”。青岛港为职工想实招、办实事,换来的是职工为港口创效益、多奉献。
许多过去“扛大包的”装卸工,如今成长为技术“大拿”、创新能手、革新专家。集团先后以取得优秀创新成果的职工名字命名了1500多项员工品牌。仅2007年以来,广大员工就先后创出集团新纪录718项次,其中87项装卸生产作业纪录被评为中国企业新纪录,居全国交通行业第一位;“振超团队”8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前港“孙波团队”13次刷新铁矿石接卸世界纪录,西联公司干部职工15次刷新纸浆接卸世界纪录,开创了装卸生产的“秒时代”,用一个青岛港能力干出了两个青岛港的吞吐量,用全国1.3%的码头岸线干出了6.9%的业绩。
2010年,港口吞吐量完成3.5亿吨,居世界第七位;集装箱完成1200万标准箱,居世界第九位。总资产由1978年的1.8亿元增值裂变到2010年的270多亿元,提前17年还清外债,实现零负债经营。上缴青岛市税金连续六年保持全市第一,上缴青岛市国有资本收益占全市收缴总额一半以上。青岛港集团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首届全国质量管理奖、首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等上百项荣誉。( 青岛日报 记者 李晓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