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人
就是我们自己
首页
时光隧道
 

李慎明:推进中医药产业化


  采访嘉宾:李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召开的2011年全国“两会”上,他提出“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应制度化地普及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将中药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战略规划”和“建议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学会”四个方面议案。就此,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方筱筠

  记者:李院长,您好!非常高兴您能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的采访。我们知道,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对世界的重要贡献之一。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成立了“中医药国情调研课题组”,您作为该领域的资深学者,又是人大代表,在本届“两会”上您是否会提一些关于推进我国中医药发展的议案?
  
   李慎明:好的,你说得很对,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和人类健康事业的伟大贡献,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日益强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与未来医学发展方向非常一致,国际上也开始重新审视并日益重视中医药。作为中医药发源地的中国,必须确立中医药产业的重大战略地位,全面振兴中医药,走中医药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中西医并重的新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因此,基于中医影响世界论坛秘书长李俊峰、我们社科院“中医药国情调研课题组”陈其广、张南等同志和民间中医人士秦助龙提供的相关材料,我们将提出“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应制度化地普及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前期可从进社区、进乡村入手”和“将中药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战略规划”三项旨在推进我国中医药发展的议案。此外,我还将提出一个关于“建议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学会”的议案。

   记者:李院长,是否可以请您就上述议案的现实意义和具体建议谈谈您的观点?

   李慎明:好的, 我先谈谈关于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的议案。

                  议案一:关于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的议案


   我国发展中医药产业化的意义主要有:

   1、发展中医药产业化,将有效减少国家医疗财政投入,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目前,各国医疗卫生费用不断增加,涨幅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发展中医药产业化,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将有效地减少国家的医疗财政投入,降低医疗成本,有效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2、发展中医药产业化,将有效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为国家倡导的低碳生活做出重要贡献

   中医药产业是一个绿色产业,中医药理论是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基础的,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要求人类的生活要与自然和谐,不能以满足自身需要为借口破坏自然环境。中医药产业化发展,能够为有效减少自然资源的破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中药的主要来源是中草药,大面积种植中药材,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减少乱砍滥挖,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同时,在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过程中,避免使用化肥、农药等对环境造成破坏的物质,对保护生态系统的安全也将起到促进作用。而且,中药加工是以纯天然的中药材为原料的,不会出现严重的化学污染。因此,发展中医药产业,将有效地降低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为国家倡导的低碳生活做出重要贡献。

   3、发展中医药产业化,将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做出重要贡献

   发展中医药产业化,实行道地中药材区域化种植、养殖,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天然药物资源,有组织地开展中药材的人工种植,可以在保证中药材质量和来源的同时,为农民开辟一条种植、养殖、加工高品质的绿色药用经济作物(生物)的致富之路,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做出贡献。

   4、发展中医药产业化,将积极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中医药产业是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维护人民健康、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责任。当前的中医药产业既是传统行业,又是新兴产业,发展中医药产业化,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中医药研究、开发、生产体系,开发出安全、高效、优质的中药,不仅能够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够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能力,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5、发展中医药产业化,将有效延长国民寿命,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中医药不仅重视疾病的治疗,而且更加重视日常的健康和疾病预防,不仅主张针对疾病原因的治疗,而且注重调动人体潜在的免疫抗病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这些先进的医学观念,是维护国民生命健康,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有力保障。

   6、发展中医药产业化,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2009年4月22日,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文化产业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将极大丰富我国文化产业的内容,增加文化产业的经济收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加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7、发展中医药产业化,将对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及产业发展的转型做出贡献

   中医药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加快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中医药研究、生产体系,将有利于我国从以能源消耗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为以绿色、文化、知识、科技为主的经济结构。

   因此,我们建议应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部分 制定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组建国有大型中医药企业集团作为核心,带动中医药整体协调健康发展

   随着全球医药卫生向符合新时期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需要的模式转变,中医药的理念、原理、方法和技能从疗效、预后、可及性和经济性等等多个方面都显现出明确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国内中医药因受前一时期不当市场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医疗机构中医药特色优势退化,中药药材质量下降、药材药品流通秩序混乱等一系列问题。而大量中药材和现代工艺中药提取物却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流出国门。

   要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事业的需要、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与传统科技的精华集萃服务中国人民和全人类的需要,迫切需要国务院统率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国家研究机构,尽快制定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同时设定相关鼓励和引导政策,以中医药行业现存的优质国有企业和机构为主,采用兼并重组、增资扩股等多种方式,首先在具有中医药传统医疗和药材资源优势的地区,着手组建具有药材采种养、加工、流通、医疗服务和文化教育各个行业的、产业链完备的国有中医药企业集团,凝聚资源,端正方向,继承创新,成为地区性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核心。以服务公共卫生保健事业和服务医药卫生市场需求为双重职责,优胜劣汰,逐渐形成跨地区的乃至全国性的国有大型中医药产业骨干企业。

   第二部分 中医医疗服务产业化

   一、民间、民营中医医疗服务产业化目标

   以市场为需求,以社区为基础,以健康为中心,充分发挥中医药学的传统特点与优势,建设以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民间、民营中医医疗市场化服务。

   二、民间、民营中医医疗服务产业化模式

   以连锁中医诊所为模式通过统一、标准化的经营,发展纯正中医医疗服务。

   三、民间、民营中医医疗服务产业化途径

   1、鼓励建立规模化连锁中医门诊部,选址、装修,人员配备,药品采购等均采用统一标准。

   2、各连锁中医门诊部必须采用纯正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进行医疗服务。医疗服务范围包括: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康复等。

   3、中医门诊部的医生必须掌握实际的中医药理论和医疗技能,通过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举办的传统中医理论及实践技能考核,并持证上岗。应采取法人代表负责制,医生由法人聘请。

   4、中医门诊部所使用的药品,必须符合中医药质量标准。

   5、制定统一的病历规范要求,从纸质病例入手,逐渐向电子病历和网络汇总方向发展,建立病种、病历数据库。

   第三部分 中医药保健、养生服务产业化

   一、中医药保健、养生服务产业化目标
以中医药养生理论为基础,使用传统中医药保健方法,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健康、保健服务。倡导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

   二、中医药保健、养生服务产业化模式

   以连锁中医药保健、养生馆等各类养生、保健场所为模式,通过统一、规范的经营,为群众提供健康、养生服务。

   三、中医药保健、养生服务产业化途径

   1、积极开发中医药保健、养生资源,建立连锁中医药保健、养生馆等各类养生、保健场所。

   2、中医药保健、养生馆等各类养生、保健场所的服务人员均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按照统一的服务标准提供服务,并定期进行中医药理论、技能和文化培训。

   3、中医药保健、养生馆等各类养生、保健场所使用的材料、器具,必须符合传统中医药标准。

   4、建立绿色、环保的保健、养生服务体系,各保健、养生馆等各类养生、保健场所必须符合环保要求。

   5、积极开展保健、养生知识宣传,倡导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6、开展以药食同源产品为主的食疗养生服务项目。

   第四部分 中医药文化产业化

   一、中医药文化产业化目标

   挖掘中医药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中医药文化新品牌,创作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作品。

   二、中医药文化产业化模式

   以大型中医药文化集团为先导,整合中医药文化资源,利用各类表现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开发中医药文化资源,以中医药文化为基础,创造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通过市场化运营,使中医药文化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中医药文化产业化途径

   1、组建大型中医药文化集团,对全国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

   2、整合现有中医药文化资源,挖掘中医药文化新资源。

   3、投资制作一批反映中医药文化的大型文化产品,如:书籍、电影、电视剧、动漫、网游等。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4、开发全国各地的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

   5、建设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发中医药文化资源。

   第五部分 中药产业化

   一、中药产业化目标

   以绿色、环保为目标,建设区域化中药种植、养殖、加工基地创建中医药大型企业集团,发展中成药产业。

   二、中药产业化模式

   区域化种植、养殖,专业化加工,动员、组织中医药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优秀的专业人才组建各级专家委员会,指导中药的种植、养殖和加工,整顿中药流通秩序,对中药材质量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制定中药材收购保护价格,维护药农利益。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企业,以此为平台,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

   三、中药产业化途径

   (一)中药材种植、养殖产业

   1、调查全国中药材种植、养殖情况,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和加工区域化发展规划。

   2、开发中药材区域化种植、养殖和加工基地。

   3、在中药的种植、养殖及加工进程中,因地制宜地严格执行规范和标准。

   4、建立全国统一的中药材优质种质库,保护中药材种质资源,研究提高中药品质,为种植、养殖和加工基地提供优质中药材种质。

   5、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和加工环保标准,中药的种植、养殖和加工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环保标准执行,使用天然肥料、农药、饲料等,保持中药的绿色环保。禁止使用有毒有害化学类农药/化肥/生长激素/转基因药材种子等等。

   6、设立专业中药材收购公司,对各基地种植、养殖、加工的药材统一收购,集中贮运,保证中药的品质和绿色环保。

   (二)中药饮片产业

   1、制定中药饮片加工规范和质量标准。

   2、创建大型中药饮片加工厂家,对中药饮片进行标准化生产。

   3、挖掘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工业化生产方法。

   4、建设环保、绿色的中药饮片产业,降低中药饮片生产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三)中成药产业

   1、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成药企业,参与国际医疗市场竞争。

   2、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挑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中药进行深入研究,研制出具有中医药特色、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名牌药品。

   3、审慎研究、改进中药传统剂型,使传统中药适应现代人的使用习惯。

   4、打造多个中药品牌,形成品牌集群,打入国际市场。

   (四)中药食品、饮品产业

   1、深入挖掘中药食品、饮品资源,改进配方,使其符合现代人口味。

   2、改进原有中药食品、饮品包装,使其更具吸引力。

   3、通过多种方式推广中药食品、饮品,建立中医药健康观念。

   4、以中药食品、饮品为先导,倡导绿色、低碳、生态的生活方式。

   (五)中药保健品产业

   1、深入研究中医药理论,开发中药保健品新产品。

   2、制定中药保健品标准,保证中药保健品品质。

   3、对传统中药保健品进行市场化运作,争取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4、通过多种方式推广中药保健品,提高消费者对中药保健品的认识。

   5、推进中药保健品进入国际市场。

   第六部分 中医药法律、政策建设

   1、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法律体系,制定一套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法律法规体系。

   2、修改现行法律、政策中不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和限制中医药发展的规定,为中医药产业化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3、制定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的法律,开展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4、建立和完善中医药评价体系,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

   第七部分 中医药人才教育

   1、鼓励多种教育模式共同发展,培养真正掌握中医药理论和技术的实用人才。

   2、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培养中医药人才。

   3、鼓励师承教育和民间办学,平等对待师承和民办学校培养出来的中医药人才。

   4、积极发掘民间具有特殊才能的中医药人才,为他们合法行医开放规范通道,鼓励其发挥一技之长。

   5、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建立一批中医药的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研究中心,提高中医药教学和科研的水平。

   6、协调各部门和地方现有的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着眼未来,突出重点,下大力气培养一批研究开发、生产管理、贸易物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人才。

   7、将中医药人才培养纳入中医药产业化基金的投资范围。

   议案二:应制度化地普及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


   前期可从进社区、进乡村入手

   关于制度化地普及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方面,我们的观点主要如下:

   一、中医非药物疗法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很多人看中医治疗方法,更多关注的是中药而忽视了同样是中国传统医学完整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非药物疗法。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异法方宜论”,就谈到地势不同,所患有别,解决的方法也有所不同。除了中药之外,中医还有砭术、针法、灸法、按摩、拔罐、刮痧、捏积和导引按跷等多种非药物疗法,对应中医五行,解决不同地域的不同疾病。

   可惜在元明清时期,医家传承偏重于药,轻视其他中医疗法,让中医“一条腿”走路,打破了中医发展的平衡状态。所幸的是这些非药物疗法并没有彻底失传,依然存活于民间。

   二、中医非药物疗法有明显的理论与实践优势

   中医的非药物疗法是围绕中医经络学、阴阳五行学说等理论,辨证后应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变经络中的气血运行状态,调动和增强人体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治愈的功能,有“内病外治”等明显功效。

   中医非药物治病方法与中药治病,既相通,又有区别。“是药三分毒”。中药虽取法自然,但和化学药品一样,部分药物仍有毒副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存在着携带和服用不便等具体问题。相比之下,非药物疗法不但可以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直观、易行,有助于缓解患者对用药的排斥心理。尤其是和日益昂贵的药物、手术治疗相比,还具备明显降低医治成本的优势。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所采用的“赤脚医生”制度之所以能用很低的成本实现了绝大多数人口的医疗卫生保障目标,最主要的技术手段就是非药物疗法同时辅以中草药。而经济欠发达的朝鲜,规定无论中西医生都必须学会非药物疗法。首先采用非药物疗法,无效再采用药物疗法,从而实现了全民免费医疗且有效延长了人均寿命。

   三、普及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的价值不可低估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建立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要加强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强调中西医并重,尤其是支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1、“亚健康”问题、老年病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而且比较严重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民众生活质量,也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中医的非药物疗法不但在亚健康问题,而且在某些老年病问题上也能起到明显的作用。

   2、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建设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仅关注城镇人口的公共卫生,更注重相对偏远地区的、农村人口的健康问题。中医非药物疗法是各种医疗手段中对设备器具依赖程度最低的。西医诊治疾病,严重依靠物理化学检查。而群众“看病贵、看病难”与此具有直接关系:因为基层医疗机构设备仪器装备差,群众对检查结果不放心,就想方设法挤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而大医院虽然设施齐全,高额的检查费用却又让群众难以承受。中医本身就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优势,因此成为边远、贫困地区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众看病就医的最后保障,而非药物疗法的特点优势更加突出。

   3、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有利于解决基层,特别是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基层医疗人才缺少和存留发展的问题。多年来,受过高等教育的医疗人才往往不愿意长期在异地他乡的基层工作,既有生活待遇问题,也有职业提升的问题。中医非药物疗法,相对于中药治疗,更容易当地医疗人才学习、掌握和运用。无论病情缓急,只要正确辨证施治,多数都有疗效。解决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配备和稳定问题,也就为经济相对困难的群体和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众就医问药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4、中医非药物疗法非常有利于“治未病”、群众养生保健活动的健康发展。中医可以利用好社区和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个平台,将中医“治未病”、防病强身的理念传递给广大民众,从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诊疗康复等方面入手,让民众经络顺畅,气血存足,多角度让民众少生病、少花钱,不仅有助于解决眼前问题,更是防患于未然。是对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强调的“关注民生”方针的具体落实,是对下个五年规划的深层解读。

   5、有利于缓解中药材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供给方面,由于土地被大量开发,野生中药材资源越来越稀少。人工种植的药材本来药性药效就不如野生的,加上化肥和农药的不当使用,质量问题很大。奸商造假贩假的情况更并不鲜见。需求方面,近些年来,除了由于收入水平提高和环境污染导致疾病增多等国内原因以外,国外传统和现代医药机构在认识到中药材资源的利用价值后都在大量购买我国中药材,造成了中药材资源的日益短缺。这样,就造成了好药材少和药材价格不断攀升的结果。中医非药物疗法是对中药疗法的有效补充。

   四、制度化地普及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可从进社区进乡村入手
中医非药物疗法进社区、进乡村有利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有利于解决基层民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如此利国利民的方法,完全应该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体系建设的一项基本措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培养了无数的基层赤脚医生,他们“一把草药一根针”,为群众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对于当前中医非药物疗法在社区和乡村的推广,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具体建议如下:

   1、由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中医非药物疗法方面的专家,明确界定非药物疗法的种类范围,作为政府制定各类相关法规、政策的依据。

   2、通过修改相关法规,把中医非药物疗法首先规定为中医执业人员的必备职业技能,在执业资格考试中逐步落实完善。

   3、要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的区别,广泛动员、深入挖掘我国现有的中医非药物疗法人才、理论、方法和工具资源,本着“百花齐放”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精神,加以整理、完善,便于正确地普及推广应用。

   4、全国统一规定,原则上将中医非药物疗法纳入城镇职工和居民的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范围。虽然各地可因地因时制宜,逐步推行,但不得出现空白现象。首先把社区卫生站和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作为中医非药物疗法进入的重点,从人员培养、配备和报销比例等各方面加以支持。

   5、加强人才培养。中医药专业院校要把中医非药物疗法分别作为相关专业学习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加以强化。没有掌握非药物疗法的中医在职人员要通过制度化的继续教育加以弥补。

   议案三:将中药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战略规划


   全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成为未来重要的探索领域之一。在生命科学的领域之中,全球形成了两个方面的分支:一个是以分析还原论为基础的、以现代化口号指引下不断创新的遗传基因工程发展;另一个是由一度失去记忆,到当代唤起回忆——“天人合一”的整体、系统论指导下,以悠久历史、丰厚内涵的中医药体系再生发展。21世纪最初的十年,中国人民历经了三次大的疫情考验:“非典”、禽流感、猪流感(甲型H1N1)。中医药抗击这三次重大疫情,方显其有效的作用,使人们再次通过事实,在当代社会以寻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回归自然、做到可持续发展过程,用中国文化和中医药学说知识体系看作生命健康保障的指南,已成为自觉的意识。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为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过程,让中医能按照我国《宪法》第28条规定,逐步改善和得到以往得不到的公平待遇;也使中药的一产(采集、种植)、二产(炮制、加工)、三产(药品流通、社会服务供给)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在当前较好的形势下,中药陷入了市场需求供给不足及自身资源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因素,也有当代新的情况。我们根据本世纪来以来各方面信息进行综合整理,找出其成因,提出今后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使用中药数量不断增长,使用领域范围不断扩大

   中药资源是我国传统的特产资源之一,也是再生、可持续发展利用的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现有中药资源的状况为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野生药材总储藏量为850万吨,人工种植药材年产量为30多万吨。大约中成药、保健品、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等每年要消耗药材70万吨。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的提供信息表明,中医药服务对象涵盖了我国的10多亿人口,国外数以千万计的中华文化圈民众也对中药有着依赖和需求。全国有3800多个县级以上中医机构,中医年平均诊疗人次高达2.34亿。40万左右与中医药有关人员在用中药,综合医院的中医、西医人员也在用中药。销售中药和中药保健品的渠道,遍布城乡的数十万家中药店和超市、商店;我国从事中药生产、保健品厂和中药饮片厂有五六千厂家。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仅在国内10多个合法的药材交易市场进行交易的药材,即以千万吨计,同时每年中药饮片的出口规模之大,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对中药的需求,近年来,为了保障食品安全问题在畜牧养殖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农民养殖户也大量开始用中药替代化学合成的抗生素的使用;减轻和改善由于规模化养殖带来食品安全隐患程度。在回归自然的理念的影响,化妆护肤等日用商品,采用中药为原料也呈上升趋势。加之中医理念治未病与保健养生食品——中国文化中的药食同源的餐饮文化需求,这些行业领域对中药需求目前还无法准确统计,也不可忽略对中药资源消耗的影响。

   二、加剧中药资源供给危机和中药质量下降危机的各种原因

   我国虽然是全世界植物药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因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对中药的需求加大。为解决中药资源急剧减少、某些品种的濒危甚至枯竭以及维持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有益的措施。根据2008年的信息,我国已建有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万亩。我国现常用中药材约有1200种,其中野生品种约800种,产量约占中药材总量的30%,人工栽培品种约400种,产量约占70%,但是人工种植栽培的中药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目前不可能完全取代野生药材,仍然缺口较大。

   由于社会对中药材的需求激增,野生中药资源锐减和药材质量普遍下降以及由于各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传统药材主产区的变迁等,出现诸多问题,其特点归纳如下:

   1.过度开采。上世纪80年代,由于中药材经营渠道放宽,引发了中药产地经营者前所未有的积极性,有的地方甚至提出“要发财,搞药材”。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度开采野生中药材屡见不鲜。由于片面强调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了长远的生态、社会效益,对用途广泛、经济价值较高的药材往往是在市场高价刺激下过度采挖,严重破坏了资源的再生能力,致使—些品种出现衰退甚至濒临灭。

   2.环境变化。长期以来,人们缺乏保护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砍伐森林、围湖造田。加上农村不断城市化,植物赖以生存的面积越来越小,药用野生植物的适生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从而危及了药用植物的生存。

   3.规划失调。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振兴了民族医药产业,另一方面也给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难题。我国的中成药生产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由1989年的684家,发展成以后的逾千家。随着中药工商业的发展,对野生药材的需求急剧上升,尤其是对濒危野生药材,导致蕴藏量不断减少,资源受到破坏,有的物种已濒临灭绝。

  4.成分开发。片面强调中药现代化和规模化的大生产方式,加剧了中药加工的用量,在中药“现代化”口号下,用理化西药制剂方式,将中药材中提取自认为需要的一种物质,也冠名中药;因只摄取单一物质后,将其提取后的原料弃置,不考虑中药材的成分复杂和多样,这也造成了中药资源巨大的浪费和新的污染。甚至因控制不住被提取过的中药材回流到市场,对中药的发展成为毁灭性的打击。

  5.中药种植违反客观规律,不再以地道产地为依据,而是以资本依据(包括以政绩为动力,套用国家建设基金),随意到处扩展中药材种植基地,使中药材质量从根上衰落。

  6.为追求经济效益,中药炮制、加工等方面违背规范,采摘不按时令,加工不守规矩,随意减少初加工工序。

  7.市场、流通领域管理混乱,盲目按“现代化”理化成分分析鉴别,根本不遵守中药自身的知识体系法则,忽视我国自宋代以来一直沿用的中药药典鉴别标准的做法。

  8.优质中药材大量出口严重损害我国现有资源,对我国中药发展和扩大中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造成威胁;同时助长了国外发展中成药,并以各种方式在进入我国。

  三、国外对中药资源的需求和国际资本的介入中药的开发不容忽视

   日本是较早接受我国中医药的国家之一。日本中药原料依赖从中国进口,约6成以上中药药品使用的都是中国产的药材。中国是日本最大药材原料进口国,据统计2007年中国出口日本的中药材超过2万吨。而日本在中药制药行业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国际贸易中80%的中药是日本生产,中国仅占5%。

   多年以来,美国加速对中草药的研究进程,一些大学设立“美国中药科学研究中心”,专门从事中草药的研究开发;开辟中药园圃,种植190余种常用中药;一些制药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向我国大陆购买单味药材的提取物粗品,然后进行精制分离、提纯、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药理筛选等。虽然美国FDA对我国中药仍严格进口限制,据美国《预防》杂志调查,大约有6000万美国人服用中药。

   在欧洲,德国是在西欧国家中使用中草药最多的国家,占欧盟70%的市场,服用中草药的德国人超过58%。在英国,中草药在英国流行的重要原因是:英国人对西药现代化制药所产生的副作用非常担心,而使用传统的中草药则没有这样的副作用。2006年2月27日,英国Phynova公司成为英国第一个中药研发企业上市公司。在法国,中草药也已于2007年开始列入国家的医疗保险系统。中草药制成的成药年销售额已达到16亿美元,占欧盟市场的29%。另外,在欧盟成员中,荷兰、意大利、挪威、西班牙等国也正在积极开发中药。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的10年内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全球中药销售额将达2000亿美元~3000亿美元,中医药将成为发展空间巨大的战略性产业。一些专家学者研究的成果表明,目前世界范围内,医药行业利润率超过电信业居各行业之首,医药行业利润率17.2%,电信业为7.3%。中药的发展契机意,正在成为跨国公司中药资源争夺战的主战场。目前著名国际制药集团在中国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发中药的有葛兰素史克公司、法国施维雅公司、日本津村药业、瑞士诺华公司等。在国内外的市场需求的夹击下,中药资源的开发,美梦变成噩梦。

   四、中药资源争夺的恶果直接显象:中药价格的飞涨——中药的生态危机

   2010年一项研究成果提供的信息,对2009年中药材专业市场药材价格走势的一项调查显示,500个常用中药材中有约80%的品种价格上涨,涨幅最高的达到2-3倍,涨幅最小的为10%,药材价格普遍上涨,与2008年相比涨幅超过40%。药材价格大幅上涨是多种因素拉动的结果。药材短缺,市场求大于供在其中起到了绝对作用。

   1、国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据对有关媒体报道,全球对保健品和医疗所用动植物药材的需求量连年增长,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所用动植物药材的价值由上个世纪50年代的200多亿美元,增长至本世纪初叶的2000多亿美元,近几年还会再增长至3000亿美元左右,半个世纪骤增15倍之多。我国是中药材(含植物提取物,下同)和中成药出口大国,2009年中药材出口量较1995年上升10倍,出口创汇额已由1989年的3.6亿美元,增长至2008年的13.1亿美元,是20年前的3.6倍,2009年1-6月份中药进出口额达到9.1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2、国内市场需求连年升温。有资料显示,我国对中药材的需求量从1995-2009年的15年间增长了15倍,每年消耗中药材大约40-50万吨,近年已攀升至80-90万吨左右。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对中药材的需求量将突破百万吨大关。从2000年起每年药材总产量年均递减20%左右,市场急需的部分重要品种已下降80%左右,一些珍稀贵重药材已减少90%左右。

   3、在利益驱动下,野生中药资源地区大规模的掠夺式的滥采乱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不已。同时人工种植药材产量减少,2008-2009年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较最高时期的2002-2005年减少40%以上,药农不如粮农收益稳定和国家的补贴政策支持。同时自然灾害对药材减产也有影响。一些重点品种供给已出现50%以上的缺口,日本方面认为“和稀土一样(中草药)可能也会导致国际争夺战”。

   4、人工转基因植种技术使用推向市场,是中药生态面临又一潜在威胁。近十多年来有关农作物转基因商业种植推广,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反映基因学科探索和技术手段的研究远不是一些科学家所述描述的美好前景。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生命健康负面的影响和生态环境被新的因素破坏,近年来被曝光的国内外事例层出不穷,已引发上升到社会、政治和国与国之间的问题。作为转基因发展第一大国的美国,已开始全面反思转基因技术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的危害,甚至美国联邦法院裁定美农业部允许种植转基因作物违法。转基因作物目前在全世界还有一个无法可控的难题——基因漂移,对自然界其他物种有侵害危险。

   五、将中药发展纳入国家安全战略资源运行与管理

   如何实施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在“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中指出:“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设保护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合理调控、依法监管中药原材料出口”。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过,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人类。我国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也有同样的精彩话语,手中有粮,遇事不慌。当饥荒和温饱的危机已度过,但粮食仍然是国家的基础和战略资源。当饮食和营养问题已度过,维护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医疗和保健用药也成为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在化学合成药品带来的负面效益和转基因潜在的危机不可知的情况下,由我们祖先创立的农学和医药学,伴随着农耕文明共同成长了千年,在21世纪成为再生发展的事业,对华夏儿女和全人类是一个福音。把中药作为国家安全战略资源,我们应对危机和求得发展,能够“手中有粮,遇事不慌”;“手中有药,安稳睡觉”。

   我们不能允许出现中药资源利用被他人掌控局面,严重威胁到我国在卫生健康安全保障的战略。中药资源列入国家安全战略资源系列,是国计民生大事,如何重新构建中药的发展和运行机制,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尽的职责。这项工重要工作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做好,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与中医药学界、自然科学界相关部门一道共同努力。

   议案四:建议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学会


   对生命科学,我是外行,但对学习其一些常识知识有着深厚的兴趣。对生命科学,我也关注长达20多年之久,也曾有幸向钱学森以及钟南山、王国强、洪虎、徐荣祥等相关人士请教过。在这里,我仅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谈谈对生命科学的一些可能是十分浅显的看法,并建议民政部能批准成立中国生命科学研究会,以充分发挥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生命科学学及其产业的发展,并求教于相关学界政界和对此有兴趣的所有人士。

   钱学森生前重视生命科学研究

   钱学森在世时就非常重视对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他明确主张:“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多次呼吁世人和社会应当把人体生命科学作为一门科学甚至是一门未知科学加以重视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我在一个会议上见到钱老,我这个晚辈向他明确表示了拥护他的这一见解与呼吁。钱老对我说:“人体生命科学研究要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要靠领导的重视与组织,要靠各个相关学科的共同攻关。我们过去搞‘两弹一星’,就是靠一体化的领导,靠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高度的科学性。这是人体生命科学研究所必需的”。经过这些年的学习与思考,我更加感到钱老在人体生命科学思考方面同样是先知者。

   钱学森先生是一代科学大师,他对于生命科学的钟情与判断可能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一个大科学家的职业道德和卓越洞察力的自然流露。现在,我们强调以人为本,那么在自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把生命科学突出出来呢?

   现在似乎缺乏完整的“生命科学”学

   如果给人类认识客观物质世界(其中包括人类生命自身)的能力及成果从大的方面分分类,能分多少类呢?或者说,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认知的能力及成果如何分类才较为科学呢?人们对此早就作了多种探讨,现在仍在热议,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这种探讨将会更加深入。

   迄今为止,人们对科学的分类,较为普遍认可的是两大类,即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西方称之谓人文社会科学)。应该说,这样分类,简洁,也比较科学、准确。但这种分类是不是有一个很大的缺憾,这就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这两个学科中都缺乏完整系统地对生命其中包括人类自身生命体研究的学科和学问,特别是缺乏对人类自身生命体意识认知的专门学问,也就是说,缺乏完整的“生命科学”。是否可以建立一门独立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这两门科学之外的生命科学呢?如果能按这三个学科划分,那么,这三门科学所承担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分别如下。

   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研究不包括大自然中所有生命体其中内涵人类社会的纯粹自然界物质世界存在、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也就是说,自然科学是认知各种生命体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即无机界的规律。

   哲学社会科学中哲学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主要是解决主观对客观认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的社会存在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那么,生命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什么呢?这就需要首先明确生命内涵的界定。生命,就是有机物和水构成的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的半开放物质系统。它包括最原始、最简单的生命体直到人类这种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体。生命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应该是:各种各类生命体与纯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与规律,单个生命体内部各类不同组织、系统之间的结构、相互作用与运行规律,各种各类不同生命体如微生物、植物、动物、人类等之间相互作用与规律,单个或生命群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与规律,人类自身生命、意识和人对自然、人类社会认知等生理机理与身心健康的规律。从一定意义上讲,生命科学是认知客观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生命体即有机界的一般规律。

   区别于任何动物的有着思维功能的活生生的人的肉体的自身是大自然界的万灵之长,是认识和掌握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因此,也可以说,生命科学中的人体生命科学是连接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纽带与桥梁。建立和发展生命科学特别是其中的人体生命科学,必然能带动和促进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极大发展,进而带动和促进人类文明的极大发展。生命科学中的人体生命科学所要研究的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完全有机结合成为一体的独特的科学,而不是单纯物质或单纯精神或物质与精神相割裂的科学。所以,也完全可以说,人体生命科学是生命科学所要研究的重点甚至是核心。

   作为理论支柱的人类意识认知科学将人尤其是人脑作为研究对象的交叉学科,这一交叉学科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文、理、工交叉的学科群。因此,建立和发展生命科学,认识和掌握生命存在、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认识和掌握人类自身生命存在、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当今世界,以基因工程为主要标志的生物制药已成为世界三大高科技产业之一。生命科学学的建立和发展,完全有可能成为21世纪新经济的重要支柱。

   如果说生命科学这一学科分类成立,那么,就可以把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人类生理学、意识认知学、医学等从自然科学体系中划分出来,进而纳入统一的生命科学这一体系。

   如果说,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这三个学科分类能够成立,那么,从天之广不可度、物之微不可竭的角度看,从万事万物生生不息、无始无终的角度看,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文明仅有五、六千年历史的角度看,可以说,人类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与认识也都只能是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在对这些研究方面,我们应切实鼓励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只有这样,人类在科学的大道上才能不断前行,从而向“自由王国”不断地迈进。当然,任何解放与创新,都需要或说更需要严肃、严谨、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这是自不待言的。

   设立生命科学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与真理观

   我个人认为,设立生命科学学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真理观和科学学科分类的一般原理的。

   我完全赞成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空间无边无际,时间无始无终。物理学上所讲的“宇宙大爆炸”其实应是无边无际和无始无终“大宇宙”中的无数个“小宇宙”中其中一个“小宇宙”的“大爆炸”。由无边无际和无始无终组成的大宇宙史亦即大自然史应该是无限大与无限长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由长、宽、高与时间组成的“四维空间”。至于有没有包括“生物电”在内的“五维空间”乃至“更多维空间”,这是需要通过人类的实践去不断感知和认识。

   大家知道,作为太阳系行星之一的地球距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这个地球上的生物的历史已有30多亿年。地球上的生物不断进化。“人猿相揖别”不过有300万年左右,人类的农业文明起源于1万年以前,而人类的文字的诞生却不过五、六千年。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自从人类诞生后,广义的自然史其中包括生命生物史便与人类史便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并相互影响与制约着。人类的文明产生、存在并发展着,这就诞生并发展着两类主要的科学,一是自然科学,一是哲学社会科学。而人类对生命生物其中包括人类自身生理、机理的认识和对疾病的防治的医学往往被放入自然科学的范畴。

   人类自诞生以来,很值得骄傲,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日新月异。但要认真算起,宣告当时已经成为维系教会统治的神学理论基础托勒密“地心说”的终结和哥白尼的 “日心说”诞生的《天体运行论》1543年出版,距今不过只有468年。牛顿经典力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出版,距今不过才324年。爱因斯坦的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文章《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在1905年发表,距今仅有106年。第一台计算机的出现不过有67年。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对大自然和人类自身的感知与认识才刚刚开始,没有被感知和认识的事物还很多很多。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也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人类要认识世界的路还很长很长且可以说是无限,除非在无始无终的时间里人类自身消亡。

   我也完全赞成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在无边无际和无始无终的大宇宙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里,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这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能力在各个阶段上都是有限的,在每个阶段上所掌握的都只能是相对真理。人类向着相对真理前进,逐步地接近绝对真理,但永远也达不到绝对完全的真理。这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大宇宙的历史是无穷的,人类的认识能力在全历史上也是无限的。绝对真理包括在相对真理里面。不能认为相对真理只是相对真理,不包含任何绝对真理的成分。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的积累,就能使人们逐步地接近于绝对真理。不承认人类这个认识能力的历史无限性,就要陷入不可知论或唯心论的相对论。

   中国最古老的医书《黄帝内经》中说:“上盛则梦飞”。本意是指身体上部气机强盛则可能梦到飞翔。在这里,请允许我把其中的“上”翻新理解成为人的“大脑”。让我们的头脑和思想从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束缚中进一步解放出来,燃烧理想,放飞梦想,繁荣和发展我们人类的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特别是其中的人体生命科学。

   因此,特建议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学会。研究会可由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生理学、心理学、意识认知学、中西其中包括各少数民族医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相关多学科专家学者参加,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讨,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并把相关成果及时产业化,不断推动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工作向深入发展,为人类相关科学的发展作出中华民族自己特有的贡献。

  记者:谢谢李院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来源日期:2011-03-14   本站发布时间:2011-03-14

主人就是我们自己   版权所有 © 2007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4区15号五矿大厦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13011152297  电子邮件:xkk1118@qq.com
ICP备案号: 京ICP备06052824号-1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