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人
就是我们自己
首页
时光隧道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综述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思想理论界围绕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近期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多数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把握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深入总结中国人民的独创性经验,不断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两方面。一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应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能把内容和形式分开。二是道路和形态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对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形态。

  有研究者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相结合,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阐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一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还有研究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群众性和创新性。其群众性体现为三点:一是马克思主义来源于群众实践;二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三是马克思主义只有掌握群众,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其创新性体现为两点:一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二是批判地改造了中国的传统思想,使中国传统思想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2.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

  多数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时代化既包括内容的时代化、形式的时代化,也包括话语体系的时代化。必须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

  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推动世界格局变化、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不断从世界历史的最新发展中汲取新的营养,始终引领时代发展方向;二是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不断修正错误的东西、剔除过时的东西,与时俱进地形成新结论、补充新内容;三是在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检验,并把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突出了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强调了发展程度的彻底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起点,是基于对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基本认识、分析和判断,基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任务和责任。这里的“化”强调了理论解释和解决问题的透彻程度。

  3.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多数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象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理论,必须在走进群众、服务群众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化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最终归宿,也是创新理论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大众化不仅是表达方式问题,也是根本立场、根本方法和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和感情问题。

  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使马克思主义由被少数人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是一个大众自觉接受、自主选择的过程。人民群众只有在错综复杂的各种理论思潮中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转化为群众改造世界和自身的力量。

  有研究者认为,“大众”从质的方面看,就是要以人民自创的文化(包括当代中国主流文化)来化育人民的文化大众化;从量的方面看,即普及与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辐射范围宽广,超越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因素造成的障碍,跨越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地域等界限。正确理解这种质与量的规定性,才能有针对性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语言和形式,从而切实地使马克思主义深入“大众”。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

  总的来看,研究者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各有内涵,各有定位,又互相关联,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总体,中国化是本体,大众化是主体。“中国化”必须符合“时代化”的主题要求,必须依靠“大众化”实现;“时代化”必须通过“中国化”来落实,必须取得“大众化”的认同才能实现;“大众化”必须认清“中国化”的奋斗目标,认清“时代化”的主题要求,才能充分发挥其决定性的作用。

  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核心,是统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总原则、总要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关键,是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科学性与先进性的重要标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基础,是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深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

  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前提,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灵魂,反映马克思主义随着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武装群众、改造世界、改变人民命运的程度。

  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题目,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需要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虽然是一个整体,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主题,三者不是平分秋色、不分主次。有两种观点有割裂这一整体的嫌疑,需要注意。其一,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核心”,时代化是“关键”,大众化是“基础”。其二,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内容问题,时代化是解决现实问题,大众化是解决表现形式问题。

                 三、关于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综合研究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1.必须深刻认识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努力掌握其精神实质,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掌握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善于把其基本原理运用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还要坚持实践创新,既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路线带领群众前进,又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

  3.必须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开放的思想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必须站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敏锐把握科学技术重大突破给经济社会乃至人们思维方式带来的深刻影响,善于运用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技素材拓宽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4.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识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识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现实因素,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表现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继续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与时俱进地研究、提出、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当前,特别要深入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带来的深刻影响,全面把握和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5.必须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善于对人民群众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创新的实践。注重人民大众的实践诉求,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和事关全局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转化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进程。

  6.必须坚持吸收当今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发展,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平、发展、合作时代主潮流下和全球化大趋势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和新走向,从世界、中国以及党的自身有机统一的高度去审视、思考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发展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合理地借鉴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必须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在于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也在于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传统文化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8.必须不断改进学风文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走群众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最新成果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在途径、方法、手段和措施上创新,专家学者要提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理支撑,领导干部要牢牢把握“大众”的方向,凝聚各方力量构建立足日常生活、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

                       四、几个必须克服的不良倾向

  思想理论界指出目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中存在几个必须克服的不良倾向,概括如下:

  1.照本宣科。有研究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一些研究文章停留在照抄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上,不仅没有理论深度,而且语言贫乏,没有吸引力。

  2.语言晦涩。有研究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理论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使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过程,是一个提高理论趣味性、生动性的过程,是一个把理论形象化、简明化的过程。但现在一些文章不仅理论深度不够,而且语言晦涩难懂,人民群众很难接受。

  3.脱离实际。有研究者指出,现在一些专家学者不仅存在对实际情况了解不深的问题,而且存在对群众的生活需求了解不深的问题。他们不懂得人民是理论发展创新的根本力量。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力戒经院化、小众化、精英化。
  
                                      (文 华 )

                      来源:《红旗文稿》     来源日期:2010-12-10   本站发布时间:2010-12-10

主人就是我们自己   版权所有 © 2007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4区15号五矿大厦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13011152297  电子邮件:xkk1118@qq.com
ICP备案号: 京ICP备06052824号-1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