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人
就是我们自己
首页
时光隧道

为农民艺术喝彩

 
首届农民艺术节第一次集中展示了来自乡村的绝活、绝技 


农民艺术节上,少数民族演员表演原生态歌舞。张秀科摄


来自河南省淮滨县的艺术家正在制作响哨。陈斌摄


山东高密聂家庄的“叫叫虎”。吴长青摄


民间艺人方世英正在现场展示石影雕。陈斌摄

  
                           乡土中国的艺术魅力

                        植根农村沃土,传承五千年农耕文化

   “伙计们,加把子劲哪,重些压呀,慢些滚呀,大杠压得好,小杠搅得匀,干的踩成粉,湿的压成饼呀……”在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厅内,一阵高亢、激越的劳动号子吸引了不少观众,四五名大汉一边唱一边踩压、捆扎篾笼里的“千两茶”,场面煞是热闹。这是来自湖南安化的千两茶(黑茶)踩制技艺。领头把杠的“杠爷”陈立秋说,这项技艺始创于清朝,完整呈现了黑茶的制作工艺,如今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真想不到农民也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在青海展台,农牧民创作的藏绣、堆绣、热贡艺术画、农民画等展品令参观者赞叹不已。手绘唐卡造型生动传神,设色均净协调,工笔精细绝美;镶丝唐卡则以手工丝线替代画笔,展现出唐卡的另一种美丽。来自湟中县鲁沙尔镇南门村的农民画家韩复兰的画作用色大胆,笔触细腻,吸取了国画、油画、水粉画的精华而自成一体。宗教故事、七月草原、花儿会等内容成为农民艺术家的创作主题,生动再现了雪域高原的生态美景。

   民间艺人伏兆娥的一双巧手,引得众人驻足观看。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一会儿工夫,一位观众的正面肖像就活灵活现地剪了出来。“像,真像啊!”人们不由为伏兆娥的好手艺鼓起掌来。河南浚县的“泥猴张”张希和,最擅长捏泥猴。在他手里,一团普通的泥巴,瞬间就变成一只只顽皮可爱、神气活现的“说唱猴”、“挠痒猴”、“睡猴”、“背背猴”。

   在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上,像这样的绝技、绝活数不胜数。各具特色的民族歌舞,精美绝伦的刺绣、泥塑、蛋雕、剪纸、石刻,质朴粗犷的农民画,还有炒茶、缫丝、造纸等各种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展演……植根于农村这片沃土,丰富多彩的农民艺术荟萃了农耕文化的绚烂多姿,展现出乡土民俗的风韵魅力。

                          “文化农产品”形成产业

                       “一村一品”大发展,民间艺术促增收

   记者欣喜地发现,源于古老农耕文明的农民艺术也与时俱进,有了新的时代内容,并且逐步形成文化产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工艺加工、民间艺术表演、民俗风情展演、乡村文化旅游等休闲娱乐性“文化农产品”,已经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有的地方甚至成为龙头和支柱产业。

   在宁夏展台,一双双色彩艳丽、图案各异的鞋垫让人爱不释手。宁夏海原县海城镇城关村的刺绣艺人马磊说,这些鞋垫大多是他从当地农民手里收来的,每副鞋垫20元,农村妇女农闲时坐在炕头就能做,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

   今年是虎年,和虎有关的工艺品格外受人喜爱。在山东展台,记者发现了一种“会叫的泥老虎”。这种泥老虎造型憨态可掬,质朴古拙,令人称奇的是虎肚子处用羊皮连接,一捏就响。创作者聂鹏来自山东高密聂家庄,祖祖辈辈都会做泥老虎。但他带领村民实现了泥老虎的初步产业化——别的农民给他提供泥胚,他负责上色等关键工序。“原来只做泥老虎,现在扩展到十二生肖;原来只有3个规格的泥老虎,现在增加到10多个规格,从10厘米到100厘米的产品都有。”

   本届农民艺术节上,“一村一品”成为农民艺术产业化的最佳阐释。

   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有“画虎第一村”的美称,全村1366人中就有700多人从事绘画产业,有人负责画画,有人负责装裱,有人负责销售,2009年的产值达到3000万元。如今已辐射带动了周边的3个县从事相关产业。

   陕西省凤翔县六营村的民间艺人胡新民,从父辈手中传承了凤翔彩绘泥塑艺术。在他的带动下,凤翔泥塑从旧时乡村“耍货”,变成了赠给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世界名人的尊贵礼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他还在村里建了个民俗文化传承馆,年设计制作生产泥塑、皮影、陶艺、版画、布艺、社火脸谱、草编等20多万件手工艺品。目前,全村有1000多人从事泥塑产业,户均年增收四五万元。

                           开发是最好的保护

                 许多农民艺术都面临失传危机,亟需加大保护力度,在继承中发展

   然而,农民艺术在繁荣背后,也存在隐忧。

   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超过3000年,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海南省黎族妇女黄雪琼腰间系着织机、席地而坐,现场织布展演不仅吸引了众多观众,其他省区的纺织艺人也纷纷前来取经。“她们都说太漂亮了,这种通经断纬的织布方法跟普通织造技艺不一样,能够同时在一个纬度上织出七八种颜色。”黄雪琼告诉记者,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有的历史都用织锦的方式记录下来。小小一方黎锦,记载了他们的历史,蕴含了他们的思想、文化以及对自然界的见解。以前,黎族女孩子七八岁就跟母亲学习织布,所有的筒裙、服装,包括嫁衣都要自己织出来。但现在,许多年轻人嫌麻烦,不愿学习,黎锦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全套的黎锦技艺包括纺、染、织、绣四大工艺,目前能够完整掌握的不超过20人。”致力于传承、保护黎锦工艺的海南传世黎锦工艺研究所的郜哲说。“开发是最好的保护!”郜哲告诉记者,在传统黎锦的基础上,他们已研发出100多种实用产品,包括围巾、鼠标垫、书包等。但受手工制作的限制,产量一直上不去。为了抢救黎锦,他们收集了许多老人的服饰,还与当地扶贫办、妇联合作,鼓励年轻人学习织锦工艺。
全国农业展览馆馆长唐珂表示,不仅黎锦,许多农民艺术都面临失传的危机。云南许多地方的少数民族歌舞,大多源于祭祀或农事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如果不积极保护和继承,就会逐渐消亡。“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农民艺术又是农耕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我们的艺术本源。亟需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农民艺术保护、抢救、研发中心,在传承的同时将其发扬光大。”

   “光继承不行,还得发展!”天津杨柳青年画久负盛名,已从年画延伸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参观的刘阿姨仍觉得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还是太少。此外,农民艺术家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系统培训。湖南省安化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罗艳群表示,应重视对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培训,提高农民艺术家的素养。

                                       《人民日报》记者 冯华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来源日期:2010-06-27   本站发布时间:2010-06-27

主人就是我们自己   版权所有 © 2007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4区15号五矿大厦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13011152297  电子邮件:xkk1118@qq.com
ICP备案号: 京ICP备06052824号-1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