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人
就是我们自己
首页
时光隧道

以不断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王伟光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步伐而推进,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开启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概括起来讲,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两大历史阶段,产生了两次飞跃,形成了两个理论成果。

  其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科学把握中国社会基本性质,努力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和特点,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成功地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历史阶段,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以指导中国革命,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所处的世情所决定的。中国近代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历史反复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命运是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紧密联系的,什么时候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导,什么时候就发展,否则就会遭受挫折,就会失败。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一系列有作为的人物,提出了种种救国方案,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旨在救国救民的斗争和探索,虽然每一次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进步,但又一次一次地归于失败。究其主观上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旧中国,幻想运用资产阶级思想武器,采取改良主义的或资产阶级旧式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不可能解救中国、复兴中华的。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十月革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中国必须选择社会主义作为富民强国的唯一出路。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就必然选择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选择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政党作为领导核心,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15页)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只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解决了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没有生命力了;二是轻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只相信自己的经验,不相信理论的指导作用;三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信奉“洋教条”或“土教条”。这三种表现对党的事业危害极大,必须坚决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指导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只有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指导实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正确剖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关系及其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科学把握了中国革命的规律和特点,逐步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伟大飞跃。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进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再不间断地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则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同盟军,要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形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主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以革命的战争反对反革命的战争,武装夺取政权;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上创造性地阐明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系统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不失时机地制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完成了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革命就实践成果而言,有两大成就:一是成功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按照《共同纲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新中国;二是在过渡时期开辟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就理论成果而言,关于社会主义过渡和改造的理论,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其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在实践中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理论基础,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历史阶段的第二次伟大飞跃。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从总体上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可分为前30年与后30年两个时期。前30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时期,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又为后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物质上、制度上、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即后30年时期。在新时期,我们党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创造性地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从而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党都是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回答“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回顾我们党走过的道路,无论胜利或挫折、成功或失误,都与是否正确回答“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问题紧密相关不可分离。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党曾经出现过离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严重错误,一度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但我们党是一个自觉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伟大的党,每当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都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胆探索,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面对胜利,不骄躁,面对挫折,不气馁,转败为胜、转危为安,取得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一步一步深化了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土壤之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基本国情、时代特征的结合点,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使之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对实践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

  从哲学根据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实质上就是哲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问题。“一般性”与“特殊性”是一对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也是解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正确的理论先导与实践创新的辩证关系的认识节点。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去说明和解决中国的“特殊”问题,形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这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真谛生动地概括为实事求是,从党的思想路线高度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依据问题。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已经从思想路线高度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他在1930年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1-112页)在1936年《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他从哲学高度科学地阐明了“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1937年的《实践论》、《矛盾论》这两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典论著中,他科学地论证了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普遍哲学原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一般”,而中国革命是“特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必须与中国革命的“特殊”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念。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特殊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所处世情的特殊性和中国人民群众的特殊性,这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问题。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深刻认识中国国情、认识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我们自己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科学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回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只有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新的实际为中心,在实践中不断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结论,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注重中华民族的特殊性,要研究民族的现实需要,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民族的特殊形式,形成民族的特色风格,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民族特殊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民族特点。只有同中国具体民族特性相结合,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才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深刻认识世情,正确把握时代特征的过程。任何理论体系都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理论和实践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回答和解决时代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只有把握时代问题,认清世情,才能确定党和人民所处的时代地位和历史方位,才能把握中国发展的时代命脉和历史趋势,才能回答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通过什么样途径走在时代潮流前列的问题。今天,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科学判断时代条件和世界发展趋势,认真吸取世界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先进文明,带领中国人民紧跟时代前进潮流,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武装群众、掌握群众,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具有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品质,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人民大众相结合, 为人民大众所理解。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的能动的物质力量。任何正确的理论,必须说服群众、掌握群众,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为人民所接受,由人民群众创造和发展。否则,再好的理论,只要离开人民群众,脱离群众,都将一事无成。理论的巨大成就,来源于其必须走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必须与人民群众的实际运动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一定要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掌握群众,为群众所接受,这就要走大众化的道路。要大众化,就必须通俗化,让群众看得懂、用得上。要运用通俗易懂、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使理论从理论家的书本上、从思想家的书斋中解放出来,真正掌握群众,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同时,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厚源泉和基础,人民群众是理论的真正创造者和实践者。


                               

  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创新发展。我们要充分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创新。

  第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充分证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是否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 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历史条件怎样变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能动摇。借口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轻视、怀疑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就会遭受损失甚至失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变成另外的东西,“一个新的东西,中国的东西,与原来的东西不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歪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牢牢坚持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各种社会思潮,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四个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提升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加强理论武装,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建党之初,我们党就清醒认识到,在旧中国农民、小资产阶级占大多数、工人阶级数量极少的条件下,要建设坚强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把中国革命的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再把科学理论“从外面灌输进”工人阶级及其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对工人阶级先锋队及其人民群众进行理论武装。理论武装的重点在于党的高中级干部,高中级干部的领导水平,尤其是政治理论水平如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加强理论武装,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的重点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这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也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必然要求。要着力在深化学习、深入研究、广泛普及上下功夫,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运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著作,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努力探索回答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理论创新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是增强我们党的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思想动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持续的理论创新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当前,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所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第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学风问题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在学风问题上,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倾向,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又要警惕经验主义倾向,重视理论学习和理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是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为统领,着眼于解放思想,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眼于实践,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着眼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目的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南和理论支撑。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每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所应承担的神圣职责。让我们时刻牢记使命,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来源:《红旗文稿》      来源日期:2010-1-15   本站发布时间:2010-1-15

主人就是我们自己   版权所有 © 2007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4区15号五矿大厦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13011152297  电子邮件:xkk1118@qq.com
ICP备案号: 京ICP备06052824号-1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