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谈的是中国农村人口半城市化实证研究,这个研究我已经做了好几年了,以前做的是定性研究比较多,这次我做了一个定量调查研究,做了一个小样本的抽样研究。因为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对情况不是很熟悉,所以我简单介绍一下提出这个题目的意义、想法。
一、主要问题和假设
中国城市化和西方城市化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现在我们有大量的农村流动人口进城,进城以后没有麻烦实现城市化,没有马上融入城市社会中,这样一大群人口在城市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中国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一些看法。从社会融合角度来看,张文同(音)认为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社区融合上已经实现了,但是制度融合上还没有实现;另外一种看法认为农村流动人口还是流动着的,还是没有办法融入城市社会,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去。这是两种主要的看法。
中国国家政府角度研究认为,现在对农村流动人口在统计上已经把常住人口包括农村流动人口了。现在中国城市化水平已经是4.9%的水平,这已经包括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农村流动人口了,中国的常住人口统计口径包括了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就是城市人口。如果我们从社会学角度看,从生活方式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来看,农村常住城市人口中很大一部分不等同于城市人口,所以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半城市化”,主要的内涵是他们没有完全的市民权,日常生活和城市处在隔离状态,认同心态上和城市居民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个概念的理论基础还是从哈得曼斯(音)社会系统和国家关系角度来进行的,时间关系不具体谈这个问题。
假设是这种半城市化在中国现有的社会结构、制度结构、政策条件下有可能处在一种长期结构化的状态之中。
二、调查数据的基本情况
调查数据主要来自温州,因为温州我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可以方便我进行研究。另外一个原因是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开放、人口流动最多的城市之一。所以我做了这样一个研究。
(图)样本分布、年龄情况。 来源地几乎遍布除台湾之外的各个省市,除了西藏和新疆没有,其他城市都有了,最多的还是安徽、湖北、湖南。中国的人口流动有一个特点,以家乡地域为特点,温州主要是以湖北、安徽、湖南为主的。
三、半城市化的分析框架,主要从三个层面,市民权、日常交往和社会认同
命题一:农村流动人口缺乏完整的市民权。为什么称之为市民权,而不是公民权,因为中国的公民权往往被市民权所取代,实际上中国公民权是不完整的,市民权在一个市内、地域内对它自己所辖的人口是不完整的,所以农村人口没有办法享受完整的市民权。
命题二: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经常性互动和交往的障碍。
命题三:和城市人口之间存在了相互之间的不认同。
四、农村流动人口的就业情况
市民权中来看,就业权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农村流通人口主要是以商业服务、工人为主的群体,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就业不稳定性和就业的水平流动,向上流动的机会和机率都处在比较低的状况。这次调查显示,流动次数最高达35次,平均接近3次的状况,15%的人换工作的次数在4-10次之内。
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状况,就业无法保障,不少处在非正规就业状态。实际上现在合同签订率达到了70%,在执行过程中有很多问题,这种合同签订率是做给管理部门看的,社会保障工资、工资水平都是比较低的一个状况,工作时间也是相当长的。他们每周像城市居民那样有固定双休日的只占5.6%,很多都只有单休日,有的是一个月休息1、2天的状况。
五、教育权
子女受教育权也是市民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虽然中央政府要求各地要落实流动人口在流入地义务教育权利和政策,但在实际中农村流动人口很大情况下把孩子放在老家,只有少部分人把孩子放在身边。我们调查多数人口把孩子放在老家主要是因为工作忙,学校学费贵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我们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农村流动人口工作一天要十几个小时,但是城市里下午三点放学,需要父母去接,而父母根本没有时间来接,所以就把孩子放在家乡;更重要的是要进入城市的公立学校要面临很多的门槛,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等会儿韩嘉玲教授也会涉及到这一方面的内容。
六、居住状况
我们调查中大部分在城市等了360个月,平均3年又4个月,这些人在城市待了这么长时间,还是流动人口,还是没有实现市民化。他们的居住条件,像温州这里53%住在集体宿舍,企业、单位提供给他们的宿舍,40%住在民房,只有2.4%的人在温州购买了住房,这2.4%的人经过我们调查分析发现他们主要是管理人员。
七、农村流动人口的消费水平
农村流动人口开销大约是每个月716元,寄回家有800多元,所以流动人口出去打工更多的还是省下钱来支持家乡的状况。他们在城市的公共场所,享受各种公共服务的很少,也没有时间享受。
八、农村流动人口的交往圈
他们的交往圈也是内群体交往,婚姻大部分也是老乡之间的,只有少数女性在城市里找到了恋爱和结婚的对象,他们的交往对象还是老乡为主。他们的社会参与中需要提醒一点的是,我们调查发现有8.09%的人参与宗教组织中,这在以前是比较少的,以前我们实证调查中发现这一方面比较少。另外一个组织是同乡会,整个社会组织参与程度很低,对整个社区基本没有认同。
九、农村流动人口的主观认识和体验
现在城市对农村流动人口的直接歧视转变成带有一位粉饰性的,但是农村流动人口感觉到这种歧视还是存在的。
十、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处境的满意状况
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处境的满意状况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可以找到工作赚钱,这是比较满意的;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地位又有很多的不满。
总体,我认为中国农村流动人口还没有完全成为城市市民,但是更多一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农民工所谓新生一代的农民工,他们更多处在一种不确定状态。这种不确定状态原来是制度造成的,中国因为有城乡二元体制,但是制度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现在有可能成为一个结构性的因素,政策上的转变有可能打破不了这个结构上的问题,这是我比较担忧的一种状况。这是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城市中面临的一种处境和困境,这是我的大概意思。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声明:本文根据第一届中澳学术会议论坛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