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经济地理学派对内生区域增长差异的研究表明, 由于报酬递增条件下区域差异演化的路径依赖作用,区域政策既不是可有可无的,区域政策的使用又必须慎重行事。不能因为区域差异随运输成本的下降而先扩大后缩小就消极地实行地区封锁,人为地设置和扩大地区间贸易壁垒只会延长“核心一周边”发展差距的存续时间。积极的区域政策应该是在促进区域开放的同时,扶助和鼓励落后地区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以本地区的优势资源为依托培育和发展具有强劲产业联系的加工制造业,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形成产业集聚的良性循环,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最终走出不发达陷阱。
1、完善区域经济的基本制度框架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区域利益获得机制与规则是区域经济关系形成与演变的基本原因。区域框架作为趋于制度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关系协调的中心。 在缺乏基本的制度基础时,政策与规划本身很难科学化、合理化。而区域制度基础的完善有两个标志,即区域管理机构设置合理和区域划分框架明确合理。
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行政区域应以一定的经济区划为基础,使行政区划与发挥区域优势相结合,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与依托中心城市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相结合。一方面,行政区划应以经济区划为基础,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及其建制;另一方面,经济区划应尽可能保持一定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力求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协调与统一,这是我国地方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2、重视规划的非经济内容与可操作性
首先,更加重视非物质发展规划的内容。一方面,强化人民生活质量的内容,可适当增加就业、老龄化、房地产、科技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娱乐休闲等事项;另一方面,重视对文化和历史的保护与利用,在开发建设中要注重提高包括文化、地方性以及历史传统的挖掘和保护。其次,以空间资源配置为重点,强化空间的指导和约束功能。要以空间资源配置为重点,更加注重按照开发力度和强度进行空间划分和引导,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而不是停留在按照空间利用的具体功能进行空间配置上,从而为规划方案对空间利用的弹性应对和对空间开发的刚性控制,提供可操作的引导。再次,更加重视政策表述,强化区域政策设计。确立以政策表述为主的区域规划内容,特别是要强化空间政策表达,实现区域规划和政府行为的衔接。
3、明确区域政策,培育市场体系
现在,我国资源配置是依靠市场机制来进行的,区域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适应市场机制作用的要求,为此,要加快培育市场体系即包括理顺价格关系,发展商品市场特别是要素市场,改造区域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市场体系等,以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增强区域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推动力。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区域产业政策的效果如何,最终看企业对他反应的灵敏程度,通过企业的具体活动,实现区域产业政策的目标。
4、进一步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各类经济区,增强区域经济的活力和带动力。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就是要在调整国土开发格局的基础上,按照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相均衡的原则,统筹规划、优化开发、合理布局。 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产业相对集聚发展,形成以开发区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构建均衡、和谐、高效和可持续的国土开发格局。
5、全面推进区域合作,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发展均衡化,也就是在经济区内以发达地区带不发达地区,形成区域整体发展,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核心是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加快流动。首先是产业一体化,重新规划区内产业发展,以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最大化为原则,加强产业分工合作,形成区内产业的有机联系;其次是市场一体化,形成区内市场资源和要素的有效组合,促进贸易顺畅发展,要素自由流动;第三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体化,形成区内公共资源共享。
6、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保障各地居民享有大体相同的公共服务、实现各地区生活条件的基本一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力度,力争使全体公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今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今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合计的金额将达到28889亿元,增长31.3%。尽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于平衡各地财力,特别是保障落后地区政府的正常运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目前中国各地财力差距依然十分巨大。需要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落后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等领域改革,继续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努力消除贫困,使各地区的人民都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7、强化“经济导向”,协调利益主体关系
中央和地方博弈关系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制度。当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发生矛盾时,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讲,地方政府一般都会倾向于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评价指标——当前利益。因此中央政府应积极改变博弈参数、引导博弈方向,推进政策制度体系创新,实现有利于政策执行的博弈均衡。未来应进一步整合中央和地方利益,健全监控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间信息沟通机制,转变政府政绩考核导向,确立地方政府“执行文化”。
(执笔:胡少维)
如今,我国区域经济已呈现多极发展、齐头并进的态势,新一轮的区域改革试验也进入到深化阶段。在国家区域政策的引领下,区域资源配置、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原材料供应、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范围,都将形成一系列需求扩大、结构升级、经济增长的循环,区域整合、轮动将进入加速期,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增添巨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