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实矛盾与问题
1、区域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在我国区域规划中,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内容交叉、冲突较多,各类规划既各自独立,又互相交织,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规划内容缺乏针对性,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和协调。二是规划内容偏重物质建设规划,对如何确保人们在获得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机会均等方面重视不够。即使涉及,也是空泛的方向性的东西较多,可操作性的具体政策措施较少。三是规划内容受“政绩考核”影响较大。
2、财政转移支付还需进一步规范
目前专项转移支付名目繁多,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偏小。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还需要在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如资源和生态补偿机制就尚未形成。
3、公共服务均等化差距较大
由于公共服务需要加大政府投入,一些地方政府缺少应有的财力, 从而缺乏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这种由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导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情况,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地方平均负债水平比较高,有的地方政府连正常开支都难以为继,不可能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大规模投入。
4、地区保护主义抬头,影响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在目前的经济体制条件下,各行政区域实际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单元,政府事实上承担着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 正因为如此,各地方政府以“我”为主,着力强化经济发展目标,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实现比较优势最大化。在竞相加快发展的同时,必然要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有可能诱发地区保护主义行为。最近,为保本地经济增长,有的地方出台“购本地货”的优惠措施,还有的提出优先保证本地居民就业等,就是比较典型的地区保护主义。
四、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2009年以来,在中央政策的积极鼓舞下,多个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对当地去库存、经济拉动明显。日前,不少地区密集出台政策,积极落实中央政策。在中国区域战略调整的大背景下,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区域发展将呈现出以优化开发区为龙头、以重点开发区为主导,以限制与禁止开发区为依托,促进东、中、西部地区优势互补,减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实现区域间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的趋势。
华东与华北部分地区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优化开发区域,将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以及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地区。政策上将把提高这一区域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长三角发展路径选择是主攻附加值和产业能级高、发展空间大的高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也迸发出勃勃生机。比如,江苏省增强有效投入,加快了调结构、促转型的步伐。今年上半年,江苏三次产业全面增长,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高于地区生产总值1.1个百分点。全省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四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 尤其是新能源产业实现63%的增幅,光伏产业、风电装备产业的规模、产值、销售额均居全国前列。来自江苏省科技部门的信息表明,今年以来,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额、新开工项目、高新技术新产品增幅以及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前列。
在政策的指引下,预计未来长三角区域的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第三产业倾斜,金融、文化、软件、信息、旅游等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将成为今后这一区域的主导产业;同时船舶制造、精密仪器制造等高端制造业也将有一定发展;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稳定。目前,这种结构趋势已初露端倪。
中南、东北地区,国家在政策取向上将在实施促进中部崛起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拓展发展空间,控制开发强度,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预计未来中南、东北地区在新区域战略的影响下,重化工业化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产业比重与规模将逐渐扩大;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将呈现出双加速态势;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仍将持续提高,在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加速的带动下,其发展速度将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西北、西南地区,国家在政策取向上将在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活动,保护其现有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通过相应的财政补偿,使其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通过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人口自愿并有能力转移到其他区域,减轻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西部地区由于担负着维护生态与保护环境的使命,所以能源消耗相对较大、污染较为明显的工业制造业将不会进一步向西部转移,可能保持现有产业格局,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业未来将成为西部地区主导产业。在工业进一步大规模扩张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增长速度难以有大幅提高。
当然,随着一系列政策安排、项目布局落实到位,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水平将再上新台阶,将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培育新的增长极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