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人
就是我们自己
首页
时光隧道

列宁与邓小平经济思想之比较


  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根据俄国当时所面临的国内外实际提出并实行了新经济政策;邓小平在领导和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并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列宁与邓小平经济思想既有广泛的一致性,又有较多的区别:前者是后者的思想来源之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 发展。

  Lenin raised and enforced his new economic policy during the process of leading Soviet Russia to recover from recess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on his judg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and interior reality Russia faced in that time.Deng Xiao-ping raised and formed his theory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during the process of leading China to conduct opening and reforming policy on the basis of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ior socialist construction.Lenin's economic thought and that of Deng Xiao-ping are generally consistent,but have their unique differences:the former is one of the thought sources for the latter,and the latter is the exten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rmer.

  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进行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并形成了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新经济政策。半个多世纪以后,邓小平在领 导和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本文试通过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比较,探讨二者的联系及邓小平对列宁思想的深化和挖掘,认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大贡献。

                    一、新经济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及主要内容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于1921年春提出来的,之所以称为“新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言,在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消除。在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基本上遵循了马恩的这一 思想,认为商品、自由贸易和商业是同资本主义相联系的事物,社会主义要消灭资本, 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商品经济。在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第二年,协约国集团 开始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俄国国内也出现了白匪的叛乱,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 着被颠覆的危险。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粉碎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苏维 埃政权必须、而且也只能采取集中利用国家全部战略物资的办法以争取战争的胜利。苏 俄政权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加速了列宁把消灭商品货币的思想付诸实践,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在工业领域,没收私人资本,实现国有化,在工 业的管理上实行严格的集中制;在农村,实行余粮征集制; 在流通领域,实行国内外贸易的国家垄断,禁止私人贸易,关闭市场,由国家供销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消费品的 分配;在全国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等。这一政策虽然在当时情况下有其实行的理由, 并且保证了粉碎外国干涉和平息内乱的胜利,但是多年战争的破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平息后仍继续沿用,使苏俄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以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为转折点,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

  第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贸易自由、商品交换。

  苏俄实行粮食税的目的之一是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粮食税的实行,使农民在纳税后有了余粮,但是仅仅有余粮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恢复商品 交换和市场关系,农民才能以余粮和其他农产品换取消费与生产所必需的工业品,他们 的生活和生产才能走上正常的轨道。鉴于此,列宁在1921年5月举行的俄共(布)第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的有关决议草案中指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 策的主要杠杆。”[1]同年10月,列宁在莫斯科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苏俄面临着恢复小农经济的任务,面临着振兴大工业和恢复国内正常经济关系的严峻任务 。他说:“只有经过这条道路,我们才能恢复经济生活……不这样我们就不能摆脱危机 ,别的出路是没有的。”[2](P229)列宁之所以在当时能把商品交换提到这样的高度, 是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在生产力落后、经济水平低下、经济成分复杂的俄国,只有通过 商品,才能促进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工农联盟的巩固。 所以,实行新经济政策,既是利用市场发展经济,也是稳定政局所必需的手段。

  第二,利用苏俄现有的条件,鼓励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当时的俄国存在着小农、小手工业、小商品以及农村富农、城市私人资本和公有经济等多种形式。列宁认为,应当在这些不同的经济形式中开展自由贸易和商品活动。他指 出,在苏俄发展经济的办法“是活跃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步地 掌握它们。”[2](P245)要充分利用这些经济形式,为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市场,以推 动商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三,改变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实行经济核算和独立的会计制度。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大型企业属于国家所有。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大型国有企业如何经营和管理?列宁在实践中认识到商品货币的重要性,指出商业是“必须全力抓住的 环节”[2](P248),在经济建设中必须引入商业原则。他认为,国有企业应实行经济核 算,用有关的经济指标作为评价企业经营效果的标准,使劳动者从个人利益上关心劳动 成果,反对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商业原则的引入,使得大企业的经营和 管理,已经具备了市场关系的某些性质。

   第四,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利用国际资本,发展对外贸易。

   要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有开阔的眼界,利用国际条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在对外开放中,苏俄的主要政策是:

  实行租让制。这就是国家将一些自己暂时无力恢复生产的企业,根据一定的条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来经营,借以将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引入俄国。

  聘用外国专家。列宁认为,苏俄要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必须解决科技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的问题。他主张在大胆使用本国专家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同时, 大胆聘用外国专家到俄国工作,并给予高薪报酬。他认为,俄国在眼下向国际借助的“ 不是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工人的支持,而是那里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帮助 ”[3]。

  发展对外贸易。列宁在多种场合反复说明苏俄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指出同资本主义的经贸关系与国内稳定的经济关系密切相关,并要求党和政府花大力气作好这一工作 。列宁对外开放的思想,不仅对当时俄国的经济建设产生了作用,而且对后来其他社会 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及基本内容

              (注:此部分参考了俞良 早等的《邓小平理论与列宁后期思想》中的观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在领导和指导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改革刚刚开始的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 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 济”[4](P236)。1984年,他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 论,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1985年10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客人关于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的提问时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问题是用什么办法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5](P148)1987年党的十三大以后, 特别是1992年的南方谈话,邓小平根据改革实践的发展,多次提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强调了计划与市场都是方法,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观点。1992年党的十四大根据邓 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思想,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容众多,涉及经济结构、企业经营、分配制度、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其要点为:

   第一,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

  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应根据生产力发展的情况来定。我国在改革以前的很长时期, 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力图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实践证明,这种所有制 结构不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根据生产力的标准, 提出了所有制结构多样化的思想。他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 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同时指出,“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 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取哪种形式。”[6 ]实行多元化的所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我国 现阶段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同这种生产力 状况相适应,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然是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第二,深化改革,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我国原有的企业体制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这种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它的弊端便明显地暴露出来 ,突出表现在:企业成为国家的行政附属物,处于无权、无责、无利的状态,严重地抑 制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使企业丧失活力。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指出,国家经济 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应该转变,应该“用多种方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 根据邓小平这一思路,党和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进 行了战略性调整和改革。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原则,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破除平均主义,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 度。??分配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方面。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针对在 “文革”中形成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指出这种平均 主义的分配方法“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 ”[4](P31)。为了使按劳分配原则得到真正贯彻,他强调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 和质量进行分配”,“不能是按政,也不能是按资格”[4](P10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 入,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方式对于收益分配同样也有多样化的要求。在现阶段,不仅 在公有制经济中存在着多种经营方式,即使在私有制经济中,由于企业的性质、规模不 同,经营方式也必然不同;在各不相同的经营方式中,经营者、生产者的地位、作用不 同,他们获取收入的方式也必然不同。分配方式上各种“不同”的结果必然导致收入上 的不同,相应地,在实现富裕的顺序上,无法做到同步。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提出“ 先富共富”的主张,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主张,是对多种 分配形式的肯定,对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肯定,是对兼顾公平、实现 共同富裕目标的追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第四,坚持对外开放,兴办经济特区。

  邓小平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而是长期的政策”[4](P101)这是邓小平对中国长期实行 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的历史教训进行深刻总结而得出的结论。 我国的对外开 放首先从兴办经济特区开始,逐步扩大对外开放范围。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一 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格局,即“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 区——沿江、沿边、内陆中心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在领导和指导 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深刻、系统的对外开放的理论观点,如“现在的世界 是对外开放的世界”的观点,“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观点,“三个有利于”的 观点,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相辅相成的观点,对外开放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相一致的观点等,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保证了我国的对外开放沿着正确 的方向顺利进行。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列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虽然产生、形成于两个不同的国家,而且相距半个多世纪,但是,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并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 人的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列宁的思路比较好”[5](P139)。 通过对两者进行比较,不但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众多的相似之处,而且可以看到邓 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源于列宁思想但又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思想。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新经济政策有共同或相似之处。

  两种经济思想共同出现于由共产党执政、以社会主义为方向,且经济、文化、科技较为落后的大国,都是对原先各自国家所执行政策的调整和改革。

  两者的形成,有其大致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无论是1921年的苏俄,还是刚刚结束文革动乱的中国,其经济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两国人民都有尽早摆脱经济困境的呼声 和要求,以列宁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俄共与中共顺应了这一要求,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理论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因而这二者均是反映本国人民意愿的理论表现。

   两者在具体政策的实施上有着众多的共同点,如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形式,发展商品经济,实行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等。

  两者都重视市场的作用。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无论是农业政策、工商业政策,或是对外开放政策,无一不体现出列宁利用市场来发展经济的思想。在中国,自改革开放开始 ,邓小平就明确提出市场是一种经济手段,指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联系。两者均把 市场看作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

  两者均突破了马恩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从各自国家的实际出发,制定和提出了符合各自国家实际的经济政策和理论主张,在各自国家的实践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 于经济建设的思想。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列宁和邓小平的上述经济思想虽有众多的共同点,但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后者在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上均高于前者。

   其一,新经济政策虽然有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重要的理论价值,但是由于受当时苏维埃俄国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由于列宁过早的逝世,使得这一政策未能在实践 中继续得到实施,故而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 在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理论成果,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之后而形 成的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其二,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无产阶级国家”可以利用的事物 。由于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苏维埃俄国尚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在此时实行的 政策以后能否在社会主义时期继续得到使用,受国内外复杂形势和列宁健康状况的影响 ,列宁没有条件在这方面做出较多的思考。邓小平更新和发展了列宁的思想,认为市场 作为发展经济与生产的一种手段,既可以和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也可以同社会主义 制度联系起来,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利用,从而克服了列宁认识上的局限性,发展了列宁 的思想。

  其三,新经济政策虽有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但是限于当时的种种条件,列宁没有也不可能从理论上说明市场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邓小平提出的市场是一种 手段的科学论断,阐明了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不可少的“经济手段”,它不 同于社会的基本制度,不体现、不代表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对其充分利 用。

   综上所述,列宁新经济政策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渊源之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列宁思想的延伸和发展,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 ,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曹骏)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7.

[2]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列宁文稿(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4.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3.

【原文出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原刊期号】200406

                      来源:社科院      来源日期:2006-08-18     本站发布时间:2006-08-18

主人就是我们自己   版权所有 © 2007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4区15号五矿大厦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13011152297  电子邮件:xkk1118@qq.com
ICP备案号: 京ICP备06052824号-1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