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耀增
合阳中学是我的母校。尽管我在这里只读了一年书,便因种种原因离开了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回到乡下当了一名农民,但这里给我留下的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我舍不得离开这里,以致在1962年后季开学那天,我一个人跑到村外的西沟里,找了一个偏僻荒凉的角落,不吃不喝地闷坐了一天。
老话说十年寒窗,从初小到高中一年级,我整整读了十年书。是在合阳中学里,我为自己的读书生涯划上了句号。从此之后,我不再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青涩学子,而要走上社会,去经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挑起家庭的生活重担了。从母校合阳中学到广阔天地,是我人生征途的重要节点,而这个节点是在合阳中学实现的,我感恩母校这所合阳的最高学府。
我感恩母校,是母校合阳中学为我这个久居乡下的农村娃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使我明白了“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这个道理。高大的具有罗马建筑风格的老校门巍然耸立,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向人们诉说着这所陕西省第一所县立中学悠久的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馆文物干部、著名书法家王德荣先生从文物旧藏中发现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题写的“郃阳中学校”手迹,同为合中学子的我们都无比激动,请来亦是合中学子的李双乾先生拍了照片。后来,王德荣先生就当年屈岩如校长请于右任先生题写校名一事的经过撰写了文章,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合阳中学创建的艰难历程。2001年八十五周年校庆时,曾用于先生的原迹制作了蓝底金字的纪念校徽赠送给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合中学子。校门内是古色古香的前楼,二楼是教室,一楼西头是图书馆。一排一排书架上挤满了图书,让我这个从小喜欢阅读的书虫子欣喜若狂。不管功课再紧,我都要借几册课外书解馋。学校里还有宽敞的礼堂,我们在这里听报告,看展览,欣赏文艺节目,其乐融融。
我感恩母校合阳中学,在这里,我得以领略诸位名师的风采。代我们64甲班代数的是乔树楠老师,他以精湛的讲授与曹学坚老师一起被尊为“乔代数,曹几何”,同为数学组的领军人物。乔老师以严谨的推理,清晰的逻辑带领我们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使我这个本来就喜欢代数的学生兴趣更浓。代平面几何的王景文老师在三尺讲台上的那份潇洒令人叹服,至今记忆犹新。班主任宋石磊老师代我们政治课,他知识渊博,幽默风趣,把本来有些枯燥的政治课讲得多彩多姿,让学生如痴如醉。记得1961年秋季开学不久,就是鲁迅先生诞辰八十周年,学校在大礼堂里组织报告会,由梁庭芝老师主讲。梁老师显然作了精心的准备,旁征博引,条理清晰,加上声如洪钟,在没有扩音设备的当年,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我没有福气,当梁老师为我们班代二年级语文时,我却退学了。1976年我进了文化馆,经常去合中向梁老师请教,顺便带过去一些新书,梁老师也喜欢为我们的《金水》小报写些诗歌短文之类,师生来往颇为频繁。梁老师对人说,“我没教过耀增,但耀增对我执弟子礼甚恭。”我说,是梁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正直无私的性格和诲人不倦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梁老师是我永远的老师。梁老师去世后,我送恩师的灵柩直到墓地,而且执锨填土,献上一名后学深深的敬意。还有杨生华老师,肖培文老师,肖省心老师等,虽然我无缘受业于其门下,但他们春蚕般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都为我树立了做人做事的标杆,我永远怀念他们。
感恩母校合阳中学让我对古莘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母校是在原先的太清观遗址上修建的。民谚云,“先有太清观,后有合阳县”,可见其历史的久远。目前所能见到的时间最早的明嘉靖本《合阳县志》上载有披云子写太清观的一首诗:“太清壮丽压天涯,旧是玄元鼻祖家。紫气有时横碧落,青牛何处卧寒沙。壁残画老星辰古,檐拂虬松岁月赊。回首千龄几兴废,虚皇坛落晚云遮。”披云子即那位曾经主持重建山西芮城永乐宫的著名道人宋德方,莱州掖城(今山东莱州市)人。他在元代中统年间曾居陕右,当时是主持太清观,还是路过,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考察,但他这首诗却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当时太清观的真实图景。在这少,第一犹龙化壮丽压天涯,紫气横碧落的太清观里,“壁残画老”的建筑显出道观的沧桑,而虬枝拂檐的古松则是这座千龄道观的历史见证。清代著名布衣诗人康太乙(乃心)的孙子康之佗写有一组《太清观八景》诗,说明那时的太清观昔日的壮丽依然存在,其第一首《古桧游龙》歌颂的就是宋德方诗中的“古松”:“大地灵柯不可测,腾云吐雾古为神。观中仙树知多作鳞。”到我们上学的时候,太清观的遗物就剩下了桧树。当时东南院里还有一棵,同样地树干笔直,只是不如现存的这株高大,在“文革”那场中华民族的浩劫中被伐,用途我们且不去说它。无论是上学的时候,还是后来我进了文化馆,常常喜欢在桧树下转悠,望着那如龙角般的虬枝,似云朵样的树瘤,心想这棵仙树聚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没有人为它浇水施肥,它却顽强地生长着,没有丝毫的怨气,显示出一种正直不屈的品格,乌云压而不弯,冰雪凌而不凋,铁干铜枝,直插云天。每到桧树下,敬畏之情便油然而生,是啊,作人亦理当如此。我们曾在桧树下留下一幅又一幅照片,定格一段又一段岁月,也是让古桧作证,合中学子立志培养自己古桧一样的品格,要有古桧一样的风骨。我们和古桧同顶一片蓝天,同样从一块黄土地上汲取营养,古桧赋予我们的是一种精神。从古太清观走出的合中学子应该不辜负母校的培养,以德立身,努力前行,为家乡更加美好的明天竭尽绵薄。
感恩虬枝凌空,宛若游龙的千年古桧。
感恩我们的母校合阳中学
史耀增,1945年3月生,坊镇和阳村人。合阳中学64届学生。务农14年后供职于合阳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职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陕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整理民间故事、传说200余篇,撰写民俗、民间文学论文30余篇,散见于多种报刊和文集。著有《走近古莘》《合阳风情》《莘原拾穗》《合阳民间俗语里的民俗》等,编著有《黄河岸上的明珠——洽川》《农家实用文写作》《秦腔习俗》《合阳雷氏简况》等,与人合著有《永恒的风采——陕西民间良风美俗撷英》《合阳面花》(北京《民间》版)等。2013年起为母校合阳中学编纂校本教材《合阳民间歌谣》《合阳名人传说》等。先后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民间文学家”, “陕西省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陕西省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先进个人”,“全国十大文艺志书集成优秀编审”,“全国民间文学三大集成贡献奖”和“渭南文化领军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