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痛定思痛中“绝地反击”(上)
朱慧卿作 新华社发
我国是世界第三产奶大国,新世纪以后,奶类产量连续跨越3个千万吨台阶,已接近4000万吨。但2008年发生的婴幼儿奶粉事件,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生产企业“三鹿”应声倒地,奶农杀牛倒奶,消费者丧失信心,国产奶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几年,我国奶业积极调整脚步与方向,寻求转型与升级。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奶业大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说:我国奶业已走出困境,目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奶业发展水平最好的时期。
改变
没有安全可靠的奶源,就没有健康的乳制品。2008年之后,我国推进了奶牛养殖规模化的进程,并加强了监督管理。同时,国家对奶业的扶持政策也不断完善,陆续出台了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提高奶业发展水平。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的石崇刚养了12年奶牛。回忆最初的情形,老石用了“落后”二字。“总共4头,就养在自家院子里,每天自己挤奶卖给奶贩。”老石说,用现在的眼光看,人畜共处、人工挤奶的方式都不符合卫生要求。而且,当年正是个别不规范的奶站和流动奶贩,向生鲜乳中违法添加了“三聚氰胺”,给我国乳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老石说,2008年以后,牛“走出家门”,进入养殖小区,改变了饲养环境,逐渐又从养殖小区向规模化牧场转变,饲料、兽药、防疫由合作社统一提供,出现问题可以追溯源头,实行机械挤奶,保证卫生。
“养殖小区和规模牧场的好处是,设施更加完善,管理和防疫更加科学,奶牛健康水平较高,原料奶的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更可控。”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据统计,2012年全国存栏10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5%,比2008年提高15.5个百分点。100家主要乳品企业日收购生鲜乳的80%以上都来自于规模牧场或小区。
婴幼儿奶粉事件还促使相关部门对奶站实行更严格的监管。目前,全国共有奶站1.3万个,比整顿前减少6890个,且全部核发了生产许可证和车辆准运证,奶站的设施设备、卫生条件、检测手段等都明显改善。
每天清晨,在工厂收奶区排队等候检测的奶罐车是北京三元食品一道标志性的风景线。三元对原料奶的收购要求近乎严苛。三元食品副总经理陈历俊介绍,每一批原料奶都要经过至少28项指标的检验,包括初检和复检“两大关”,合格后,直接由奶罐车进入生产管道,实现全封闭生产,避免环境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在乳品加工的全过程中,每道工序都要取样,由化验室检测并保留样品到保质期以后两天才销毁。在三元的生产管道上,还有一个特别装置——取样阀,供车间管理人员对每批产品取样,喝下样奶,这是三元一直坚持的“人体试验”。
三元的表现说明,只有品质才能决定产品和企业的未来。风雨过后,汲取经验和教训,乳企学会的是对质量安全更加严苛的自律,增加的是追求品质的内在动力。
“2008年以后,国家对奶业健康发展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深有感触地说,国家相继出台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等一批重要法规和文件,让奶业发展走上了有法可依和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检中心主任王加启介绍,农业部从2009年开始实施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4年来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7.7万批次,检测结果表明,生鲜乳中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等违禁添加物检测合格率达到100%。
回头看婴幼儿奶粉事件,谷继承说,它让奶业遭受打击,但也让奶业得以反思和升级。现在,奶源更可靠了,乳企对质量安全的追求更高了,国家对行业的监管更严了,奶业走上了更健康的发展道路。
挑战
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奶业依旧处在爬坡阶段,仍面临诸多挑战: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尚未完全恢复,洋品牌加速布局国内市场,奶源基地建设滞后,奶牛饲养成本偏高,比较效益偏低等。
小胡是位准妈妈,孩子还有3个月就要出生了。她现在最头疼的事就是不知道该给孩子吃什么品牌的奶粉。小胡说,周围的朋友都给孩子吃洋奶粉,她虽然说不清洋品牌到底好在哪,但还是准备托朋友从国外带几桶。和小胡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这一点,从某些网站洋奶粉代购生意的红火程度就可以看出。
“消费者舍近求远到国外市场购买洋奶粉,有一部分原因是受负面事件影响,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不足。”谷继承分析,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受价格的影响。据了解,在欧美国家每罐900克的奶粉价格仅为8欧元到12欧元,换算成人民币为70元到100元左右,但在国内,凡是沾上“洋”字的奶粉一般在200元以上。一倍左右的价差,让很多消费者选择了网购、代购洋奶粉的方式。
这几年,洋奶粉受到追捧,国外乳企在中国市场特别是婴幼儿奶粉市场获得了更多机会。在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大型超市,美赞臣等洋品牌占据着显要位置。2009年起,一些新的洋奶粉品牌又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它们不仅占据了一线城市中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的主要份额,而且正在加速布局二、三线城市。今后,奶粉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乳企面临的压力还将增大。
“正视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奶业更要抓紧时间解决好自身的问题。”谷继承说。我国奶业发展先天不足,奶源基地建设滞后。虽然近年来乳企加快自有奶源基地建设,以此获得稳定而优质的奶源,但目前乳品企业主要还是依靠合同收奶。奶农、奶站和乳品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它们之间缺乏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一体化程度不高,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形成“两张皮”,这往往导致几方都“很受伤”。
庄庆保是鲁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过去,他没少面对“旺季争抢奶源,淡季无处可卖”的尴尬,直到和两家企业签订长期购销合同,合作社的收入才渐渐稳定下来。而企业一方也有自己的苦楚,辛辛苦苦扶持合作社、养殖小区等奶源基地,有时却成了“为他人作嫁衣”。缺少联结机制,企业难以获得稳定奶源,奶农也难以获得稳定收益,这显然不利于奶业的长期发展。(经济日报 张 雪)
把奶源质量控制在自己手中(下)
制图 高 妍
制图 高 妍
近几年,我国奶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国机械化挤奶率超过87%。图为佳宝公司自有牧场的挤奶厅。经济日报记者 张 雪摄
良种对奶牛养殖的贡献率超过40%。我国奶畜良种化建设亟待加强。图为济南佳宝乳业有限公司的优质高产牛。 记者 张 雪摄
从2008年婴幼儿奶粉事件的阴影中逐渐走出的中国奶业,正处在产销两旺的良好状态。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说,目前,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只有32.4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增长空间很大。
对于企业来说,想在市场中占得优势,一定要占有稳定而优质的奶源。谷继承表示,乳企要走得更高更远,必须不断增加自有奶源的份额,从源头上加强原料奶数量和质量的控制。
自建牧场 优势明显
自建牧场的优势很明显,乳品企业可以控制奶牛养殖的各个环节:选择优良品种、选择优质饲草料,控制兽药使用等。企业不仅可获得数量稳定的奶源,而且质量可控。
在北京奶牛中心,饲养着210头出自名门的优秀荷斯坦种公牛和1200多头高产母牛,它们都是首都农业集团的“宝贝”。三元食品所属的首都农业集团是业内较早推崇建设“奶牛育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和物流配送一体化现代奶业产业链”的企业。北京奶牛中心就是这链条的源头。“有好种才有好牛,有好牛才有好奶。”北京奶牛中心主任乔绿说,“经过奶牛中心长期不懈的遗传改良,奶牛的平均产奶量每年可以增加500到1000公斤。特别是在三元的核心养殖区,经过品种改良和养殖技术的不断革新,奶牛的平均年产奶量已经达到11吨,远超过国内5.5吨的平均水平。”
5万多头高产奶牛饲养在三元绿荷牛业公司拥有的27个规模化牧场里。公司总经理李锡智介绍,为保证原料奶的好品质,三元绿荷的所有规模化牧场,全部采用从以色列引进的管理软件,可以针对奶牛饲养作出28种报告,随时监测每头牛的情况。牧场还对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奶牛实行分群饲养,根据不同阶段奶牛的营养需要,科学调配每日的“食谱”。27个牧场每年能为三元稳定供应优质原料奶2.7亿公斤。
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国家更加意识到可控的奶源对于乳制品安全的重要性,出台政策,明确提出乳制品工业必须要有可控的奶源基地。
各家企业出自现实的需要,对自建奶源基地投入了空前的热情。根据中国奶业协会对100家乳品企业的调研显示,乳品企业自建的牧场(小区)已达457个。“乳品企业的自有奶源基地取得了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突破,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质的提升。”谷继承说。
不过,自建奶源基地的模式虽然好,却也面临着困境。一位奶企负责人透露,自建基地投入大、周期长,再加上饲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的资金压力很大。据了解,一个规模上千头的牧场大概需要投入4000万元左右,标准高的牧场甚至需要上亿元的投资,而目前乳品行业的毛利润只有2%到3%,拿出更多资金投向养殖环节并不容易。另一方面,自建奶源基地往往缺乏人员和技术支持。谷继承说,目前,符合规模牧场需求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缺乏,严重影响着牧场的运营和生产。加强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合资牧场与合同收购 管理创新潜力大
自建奶源基地的门槛高,有些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转而通过控股或参股的方式,拥有“合资牧场”,资金投入较少,但可以获得稳定的奶源。
济南佳宝乳业有限公司有三个自有大型牧场,可以保障基础的奶源供给,但还是很早就开始发展“合资牧场”的模式,目前以投资或合作的方式建立的部分标准化奶牛集中饲养小区和规模牧场,可以保证公司50%以上的用奶量。
1999年,佳宝公司在有一定数量饲养大户和饲草料来源比较充足的地区,联合乡镇和农民,迅速建起了70多处奶牛集中饲养小区。“小区的挤奶厅、进口挤奶机、贮奶设备、运输车辆、质量检测设备都由佳宝公司投资,同时公司还派专人驻区提供防疫、治病、配种、饲养管理及技术指导等服务,并负责生鲜乳的收购和运输。”济南佳宝乳业有限公司的赵鲲说,这种方式把奶牛养殖带入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轨道,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奶源。近几年,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佳宝正在努力推动饲养小区向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区转化,而这可以进一步提高原料奶的安全和品质。
在“合资牧场”中受益的不只是企业。李元荣是济南荣英奶牛场的场长,25年的时间,他在佳宝公司的支持下,由1头奶牛的养殖散户成为经营1000头标准化规模牧场的场长。“公司给我们和自有牛场同等的待遇,我们的生鲜乳按照合同由公司收购。这降低了牧场的饲养风险,我们可以获得更稳定的利润。”李元荣说,“这是双赢。”
根据奶协对100家乳制品企业的调研显示,已有35家企业控股参股牧场(小区、合作社)176个,奶牛存栏30万头,年收购牛奶77万吨,占100家乳品企业年收购牛奶的6.2%。“乳品企业和牧场(小区、合作社)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这样的模式今后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谷继承说。
虽然近年来,乳企通过加快基地自建和加强控股参股,自有奶源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据奶协的调查,乳品企业的奶源仍以合同收购为主。
“虽然,我国奶业中乳品加工与奶牛养殖脱节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谷继承说,“但好的趋势是,双方都在作出一些积极的改变,让合作关系更加稳定和可靠。”
佳宝乳业和济南周边8家大的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常年供奶合同,这部分奶源虽然只占公司用奶量的10%左右,目前却是不可或缺的。“公司尽可能为这些合作社提供服务,并且以质论价进行收购,帮助和引导合作社生产优质原料奶。”赵鲲说。
与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以前相比,现在很多乳企都对合同收购赋予了新的内涵,增强对合同奶源基地的配套服务。比如,技术服务,乳企组建技术团队,为养殖提供配种、饲养、防疫等服务,派驻管理员监督生鲜乳质量等。再比如,资金服务,对资金运营有困难的牧场(小区、合作社),乳品企业借资或投设备给牧场(小区、合作社),帮助其改善设施和提高管理,借资通过奶款逐步扣回。以增强合同服务的方式,保障奶源供给和生乳质量。
而合同联结的另一方,奶源基地的思路也在发生变化。庄庆保是鲁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说,市场教会他与其在旺季时价高者得,淡季时无处可卖,还不如踏踏实实与信用好的企业签订长期合同,降低市场波动对收益的影响。“我们养牛还要改变舍不得投入的旧观念,奶牛品种不行,饲草料跟不上,奶的产量低,奶质不好,卖不出好价钱。成规模、高投入、高产出、高品质才是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
我国奶业的改变在悄然发生,但进步的空间也依旧存在。奶业的未来,需要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努力、奶农的配合,也需要消费者的理性选择、理性消费。(经济日报记者 张 雪 管 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