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人
就是我们自己
首页
时光隧道

外国是怎样治理雾霾的


01.jpg
英国伦敦烟雾之战


  20世纪30年代我国作家老舍客居伦敦时,描叙伦敦的雾:“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而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小说《荒凉山庄》中描写“超级雾霾”时代的伦敦时写道:“漫天大雾,顺着河流飘飘荡荡,穿过草坪,滚过桥墩,充满了河边那个伟大而又肮脏的城市”。在许多英国的著名小说中,伦敦大雾经常扮演重要的场景。如侦探福尔摩斯的作者柯南道尔,喜欢把侦探场景设在伦敦大雾中。而现实却如1871年的《纽约时报》所称:伦敦的居民周期性地被淹在黄色的浓雾当中。伦敦当年上万人死于非命。经过多年治理,伦敦空气状况有了根本改善,变得相当宜居。

08.jpg

伦敦烟雾的故事

  想象中的伦敦便是为乳白色浓雾笼罩下的神秘城市,福尔摩斯和他的助手华生乘着马车在雾里穿行,揪出隐藏在迷雾中的罪犯。我并不知道,弥漫在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里的浓雾,只对局外的旁观者是美丽的。

  13世纪的伦敦,人口迅速增长,导致燃料短缺,一些工业作坊开始用煤炭取代木材。由于煤炭造成的空气污染比木材严重得多,居民们担心健康受害,进行了抵制使用煤炭的尝试。1306年,爱德华一世颁布了国会开会期间禁止工场烧煤的法令。


06.jpg


  然而过早出现的环保意识没有能阻止社会发展的需求。到16~17世纪,煤炭已经成为工业和家庭广泛使用的燃料,伴随而来的是城市污染急剧加重。当时由于工厂大多建在市内,居民家庭又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更是急剧增加。在无风的季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烟雾一词于1905年问世,特指混合了煤烟或烟尘的雾。


03.jpg

  烟雾很快开始显现它的杀伤力。伦敦的冬季相当寒冷,从凄风苦雨的“魔鬼11月”开始,居民家庭普遍要烧煤取暖,使烟尘排放量比平时更高。遇上无风的日子,浓雾能弥漫几天不散,其间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和死亡人数显著升高。1873年12月7日至13日,一场大雾笼罩伦敦,造成近千人死亡,这是史载第一桩与烟雾有关的大规模死亡事件。此时,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

  1875年,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对污染、职业病等问题开始系统管理,在各城市设立公共卫生观察员。然而,这并未能阻止动辄夺去上千条人命的大雾在1880、1882、1891和1892年一再重现。19世纪末期,伦敦每年的“雾日”长达90天左右。由于伦敦在经济、文化、科学、政治方面都有着很高的国际地位,这冬日破晓呛人的黄雾竟也成了令外人仰慕的景观。


00.jpg

  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英国政府对工业加强管理,煤烟污染有所减轻。战后重建经济,污染也随之回归,1948年,杀人雾使600多人死亡。

  1952年12月4日,一个移动缓慢的高气压滞留在伦敦上空,导致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污染物难以扩散,聚集在一起产生化学反应。从5日起,前所未见的浓雾弥漫全城,能见度节节下降。剧院正在上演的歌剧《茶花女》由于观众看不见舞台而被迫中止。电影院里的观众也看不到银幕。街上行人的衣服和皮肤上沾满了肮脏的微尘,公共汽车只能开着雾灯艰难地爬行,警察不得不手持火把在街上执勤。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激增,而浓雾使救护车根本动弹不得。12月10日大雾散去,其间死亡人数比平时多出4000多人,大多数是死于呼吸道疾病和心脏病的老人。这就是著名的“1952年伦敦大雾事件”。

05.jpg

  这场悲剧终于使英国人痛下决心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煤烟污染的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被迁到郊区。1968年又颁布了一份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等。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烧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雾都已经名不副实。

04.jpg

  但是,故事到此并没有完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汽车数量持续增加,取代煤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从1993年1月开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后者于1997年3月份出台,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的污染控制目标。

   2001年1月30日,伦敦市发布了《空气质量战略草案》。政府将大力扶持公共交通,目标是到2010年把市中心的交通流量减少10%至15%,并推广高效率、清洁的发动机技术以及使用天然气、电力或燃料电池的低污染汽车。


07.jpg

  现在,慕雾都之名而来的人们可能会失望,只有偶尔在冬季或初春寂静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雾霭,工业时代那棕黄色的伦敦雾已经成为过去。但它将作为英国文化的一个象征继续保持对游客的吸引力,而烟雾灾害也将继续留在记忆中提醒伦敦市民,污染并不是我们必须为财富所支付的代价。

11.jpg


如今的伦敦像个大花园


  每当提起伦敦,许多人依然会首先联想到“雾都”。其实伦敦早已不是当年烟雾蒙蒙的样子,如今的伦敦,一年到头见得到雾的日子用一只手就数得过来,而且是水蒸气凝聚形成的“雾”,而不是主要成分为污染颗粒物的“霾”。这座流动人口超过一千万的世界金融名城,在严格的环保法案和强大的环保意识下,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大幅改善,变得相当宜居,在世界大都市生活环境排行榜上排前三。


全欧敞篷车最畅销的地方


  伦敦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影响,整个城市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差小,夏季很气温凉爽宜人,冬季没有寒冷刺骨的感觉,空气湿润不干燥。伦敦的夏季大约从每年六月开始,到八月结束,平均气温在18℃左右,很少有机会攀升到30℃以上。

  在夏季,开着敞篷车兜风,感受清爽空气,那是最舒服不过的。所以伦敦尽管多雨,却是全欧洲敞篷车卖得最好的地方。伦敦的冬季从11月持续到次年3月左右,平均气温在6℃左右,冰雪景象并不常见,所以偶尔下场大雪便会让伦敦人兴奋不已。银装素裹的城市不仅带来童话世界般的美丽,也给平日里娱乐项目并不怎么丰富的伦敦人带来乐趣。冬日里,潮湿和阴冷的空气会让一些人在气温下降时,患上那么两三次感冒,但是大雾天气基本很难看见。

 

12.jpg

不开车又如何?


  作为一个长期在这里工作的外国人,我很佩服这座城市在治污和环保方面先进的理念和严格的法治。伦敦虽然也会堵车,但情况不算严重,汽车尾气排放相比同水平的城市,伦敦可是绿色环保得多。这可能和生活在伦敦的人逐渐改开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甚至放弃开车有关。

  伦敦政府在近几十年想出许多法子,控制城里的私家车数量,一方面是为了治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环保减排。在伦敦不仅汽油价格昂贵,高峰时段进城还必须先交10英镑(约合人民币100元)的“拥挤税”,停车费又贵得让人心疼。所以开车进一次伦敦城,几乎每个驾驶员都要事先算一算得花多少钱,算完了也就自动改坐地铁或乘公交了。

  英国家庭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汽车,但平时上班基本靠发达的地铁和公交,现在还有公共自行车可以租。只有周末出城度假,或者去超市大采购的时候才会开车出去。

  这些措施虽然有些残忍,但是当你抬头看看这片蓝天,在泰晤士河边远望成群的天鹅、水鸟,呼吸着没有尾气味儿的新鲜空气时,这一切都值得。不开车又如何?

 

13.jpg

伦敦的绿地远比建筑多


  让一座世界级大城市在繁荣的同时又不失宜居的生活环境,规划它的人,一定要具备全盘考虑的冷静和远见。

  伦敦的城市绿化规划对于一座人口高密度的城市来说,属于顶级水平。整座城市就像一个大公园,绿化渗透城市的每个角落,你看不到黄土飞扬的场面,到处都是绿树碧草,阳台绿化等特殊空间绿化也非常普及。绿地,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正是伦敦充满生机盎然的城市魅力所在。

  伦敦的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724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4.64平方米,公园、居住区花园和农地等软质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63%,而住宅、道路和商业建筑等硬质地面积仅占37%。从数据就能看出,在伦敦城市规划中,软质地面积远高于硬质地面积,因此生活在伦敦是幸福的,一面感受着世界大都市的繁忙,一面还能享受亲近绿色的生活。经常亲近自然有助于减少人在生活中的烦躁和压力,激发人的创造灵感,提高整座城市的运作效率。

  伦敦不仅拥有像海德公园、圣詹姆斯公园这样历史悠久的大型绿地,还在城市规划中十分注重绿地的保护和建设,早在多年前就已严格阻止城市过分扩张,让伦敦每一个城区的建设和作用都非常清晰,居住区域一般都保留了小城镇的乡野风光,并通过大型公园、绿色走廊、河流等环境,形成网络模式包围城市。市民不管生活在哪里,一出家门就能享受绿化带来的快乐,还能穿过一个接一个公园去到市中心。

 

14.jpg

宜居背后是人对自然的尊重


  我住在伦敦西边的里士满,这一区被数个绿色大公园包围,环境十分怡人。

  南边坐落着著名的里士满老鹿公园,面积巨大,占地超过9.55平方公里,是英国第二大的有围墙的城市公园,生活着600多头马鹿和黇鹿,还有大量其他野生动物。一进公园,眼前是一条蜿蜒的公路通向公园深处,两边则是生长着繁茂灌木丛的大草地,成片成片的鹿群就在人的面前奔跑嬉戏,让人难以置信自己仍身处繁华市区,而是仿佛置身非洲大草原一般。沿着草丛中的小路走下去,一汪清澈的湖水静静躺在远方的丛林深处,黑色天鹅从容地在湖面漫步。

  夏天天气好的时候,在公园里找个干燥舒适的地方躺下,就那么躺着,仰望碧蓝碧蓝的天空,一丝云都没有,蓝得透亮的背景前,枝繁叶茂的森林是一抹浓郁的绿色,那是多么美妙的一幅油彩画。

  风吹过,空气中飘来沙沙的响声。我分明听到树叶的沙沙声,还有小鸟的歌声,头顶草丛中昆虫的鸣叫,一转眼,周围却又似乎是那么的安静,仿佛时间都是静止的。每到这时,我便会想起小时候,很多很多年以前,那时的北京,也曾有过和此时一样美妙静谧的景色,也曾有过如此充满生机而又安宁的午后,也曾有过如此碧蓝的天空,也曾有过蓝天下被风吹动沙沙作响的繁茂枝头,小鸟欢快地飞过……可是,我们还能重拾记忆中的美好吗?

  我是一个在钢筋水泥城市里长大的人,伦敦的繁忙是我所熟悉的生活方式,而它惬意的另一面则让我有些惊讶得不知所措。第一次来到伦敦城中如此令人惊叹的生态公园时,我感触很深。英国人的文化里有一种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严肃的尊重,人类向大自然索取,亦有回馈,尽其所能使人类繁忙的社会生活和自然达到和谐。可能正是因为每个人心中有这样一份尊重,伦敦才会像今天这般宜居。

 

00.jpg

美国洛杉矶烟雾之战


  污染治理不能靠朝夕之功,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努力。美国著名城市洛杉矶上世纪40年代发生世界闻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后,为让空气干净起来,洛杉矶的“烟雾之战”持续了数十年,时至今日仍难言大功告成。


03.jpg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洛杉矶,是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一个海滨城市,前面临海,背后靠山。原先风光优美,常年阳光明媚,一年只有几天下雨,气候温和。美国电影中心——好莱坞就设在它的西北郊区。洛杉矶南郊约100公里处的圣克利门蒂是美国西部白宫。

  但是,自从1936年在洛杉矶开发石油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洛杉矶的飞机制造和军事工业迅速发展,洛杉矶已成为美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海港,工商业的发达程度仅次于纽约和芝加哥,是美国的第三大城市。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剧增,洛杉矶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有就有汽车250万辆,每天消耗汽油1600万升。到70年代,汽车增加到400多万辆。市内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占全市面积的30%,每条公路通行的汽车每天达16.8万次。由于汽车漏油、汽油挥发、不完全燃烧和汽车排气,每天向城市上空排放大量石油烃废气、一氧化碳、氧化氮和铅烟(当时所用汽车为含四乙基铅的汽油)。这些排放物,在阳光的作用下,特别是在5月份至10月份的夏季和早秋季节的强烈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淡蓝色光化学烟雾。这种烟雾中含有臭氧、氧化氮、乙醛和其他氧化剂,滞留市区久久不散。


02.jpg

俱乐部成员们在聚餐时头戴防毒气面具。



  从地形来说,洛杉矶地处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口袋形地带之中,只有西面临海,其他三面环山,形成一个直径约50千米的盆地,空气在水平方向流动缓慢。虽然在海上有相当强劲的通常都是从西北方吹来的地面风,但此风并不穿过海岸线。在海岸附近和沿着近乎是东西走向的海岸线上吹的是西风或西南风,而且风力弱小。这些风将城市上空的空气推向山岳封锁线。

  还有另一个因素促使逆温层的形成。沿着加利福尼亚洲海岸向南方和东方流动的是一股大洋流,名叫加利福尼亚潮流。在春季和初夏,这古海水教冷。来自太平洋上空的比较温暖的空气,越过海岸想洛杉矶地区移动,经过这一寒冷水面上空后变冷。这就出现了接近地面的空气变冷,同时高空的空气由于下沉运动而变暖的态势,于是便形成了洛杉矶上空强大的持久性的逆温层。每年约有300 天从西海岸到夏威夷群岛的北太平洋上空出现逆温层,它们犹如帽子一样封盖了地面的空气,并使大气污染物不能上升到越过山脉的高度。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在这种特殊的气象条件下,扩散不开,停止在市内,毒化空气形成污染。在一天里,由上午9-10点钟开始形成烟雾,一氧化氮浓度增加,其浓度在10ppm以下就可是积蓄臭氧。到下午2点左右,臭氧浓度达到高峰,氧化氮浓度减少。然后随太阳西下,烟雾也逐渐消失,这些现象是光化学烟雾在环境中的典型特点。


04.jpg

有人在街头叫卖“清洁空气”。

  1943年以来,每年5月至10月期间经常出现烟雾几天不散的严重污染。前后经过七八年,到50年代,人们才发现洛杉矶烟雾是由汽车排放物造成的。1955年9月,由于大气污染和高温,使烟雾的浓度高达0.65pPm。在两天里,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四百余人,为平时的三倍多。许多人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从50年代开始,洛杉矶当地政府每天向居民发出光化学烟雾预报和警报。光化学烟雾中的氧化剂以臭氧为主,所以常以臭氧浓度高低作为警报的依据。1955—1970年,洛杉矶曾发出臭氧浓度的一级警报80次,每年平均5次,其中1970年高达9次。1979年9月17日,洛杉肌大气保护局发出了“烟雾紧急通告第二号”,当时空气中臭氧含量已经超过了0.35ppm,几乎达到了“危险点”。洛杉矶已经失去了它美丽舒适的环境,有了“美国的烟雾城”称号。

  洛杉矶烟雾,主要是刺激眼、喉、鼻,引起眼病、喉头炎及不同程度的头痛。在严重情况下,也会造成死亡事件。烟雾还能造成家畜患病,妨碍农作物及植物的生长,使橡胶制品老化,材料和建筑物受腐蚀而损坏。光化学烟雾还使大气浑浊,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汽车、飞机安全运行,造成车祸、飞机坠落事件增多。


05.jpg

海伦·斯坦利出任洛杉矶“驱除烟雾小姐”。



日本人动用化学武器?



  1943年7月26日,同盟国与轴心国激战正酣,洛杉矶遭遇“毒气攻击”。《洛杉矶时报》当时报道说:“浓烈的烟气沉降在市区,能见度只有三个街区。不断有工人和市民抱怨眼睛刺痛、咽喉损伤。”当时正值二战,许多人下意识地认为,日本人动用了化学武器。

  洛杉矶人很快缓过神来,烟雾不是来自外来攻击,而是空气出了问题。洛杉矶当局倒是行动迅速,次日就将矛头指向一家丁二烯工厂。这家工厂被迫关闭。但烟雾并没有就此散去,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8月,洛杉矶市长弗莱彻·鲍伦立下誓言,将在4个月内“彻底终结”这一问题。

  鲍伦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这一年开始,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洛杉矶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到五六十年代,甚至一年有200天烟雾弥漫。“这是一座典型的‘烟雾城’,阳光再也不直射人的皮肤,你在正午时分走在洛杉矶街头,抬头甚至无法找到太阳,看见的只有终日不会散去的烟雾,没有人愿意上街,即使走上街的人也都戴着口罩和眼罩……”这是1952年《洛杉矶时报》描述的场景。

 

01.jpg

人们观看利用烟囱调节烟雾的实验性设备。


  烟雾缭绕下的洛杉矶人的生活非常“有特色”。一些人不管是开车,还是步行,都戴上防毒面具,甚至还有人这样全副武装地去参加朋友聚餐。妙龄女郎在街头拭泪的场面很常见,纯粹是因为被空气呛得眼泪直流。于是,旨在培养公民精神的童子军运动也增添了新内容,他们在烟雾天来到街头帮人们擦去泪水。还有人兜售号称装有新鲜干净空气的气球,每个售价50美分。

  有时候,空气污染特别严重,以至于父母不敢将孩子送往学校,运动员只能在室内训练,农民沮丧地看着柑橘和甜菜枯萎,幼儿和老年人因为呼吸短促和头痛而涌入医院。就连远离洛杉矶市100公里以外、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还有许多人被烟雾夺走了生命。在1952年12月和1955年9月发生的两起较为严重的污染事件中,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老人达800多人。


06.jpg

静电除尘器,或称之为“烟雾捕捉器”。

治污深入寻常百姓家


  实际上,早在1903年,洛杉矶就曾出现过烟尘遮天蔽日的现象,不明真相的民众还误以为发生了日食。之后当地政府采取了一些控制烟尘排放的措施,但洛杉矶的空气质量从1939年起持续恶化,到1943年更急转直下。

  由于很多人头疼、眼睛痛、呼吸困难,洛杉矶人掀起抗议活动。人们纷纷指责当局不作为,甚至批评白宫对地方政府的宽容让人心寒。妇女选民联盟、农民、家长纷纷站出来大声疾呼。甚至,在50年代,是否关注空气污染并对此采取行动,成了洛杉矶优秀市民的衡量标准之一。

   1943年,洛杉矶县管理部门率先任命了一个烟雾委员会来研究这一问题。4年后,加州州长厄尔·沃伦签署法案成立“洛杉矶空气污染控制区”。但在该控制区成立之初,人们对洛杉矶烟雾的成分及源头一头雾水,只是将矛头对准那些显而易见的污染源。排放烟尘的工厂、产生二氧化硫的炼油厂、排放氮氧化物的电厂、垃圾焚烧厂,甚至动物粪便处理厂都在管控之列。


07.jpg

对动物进行的烟雾测试实验。

  这场“烟雾之战”还深入到农民的果园和市民的后院。原来,橘农为了保护果园不受虫害和霜冻,一直都采用烟熏的办法。果农烧的是电动机润滑油、旧轮胎或其他垃圾,使用的烟熏罐数量超过百万,在治理烟雾过程中自然首当其冲。市民自家的后院垃圾焚烧炉也被取缔。仅1947年一年,洛杉矶就有30万私人焚烧炉被关闭。取缔私人焚烧炉一开始引起不小的反对声浪,人们认为炼油厂才是真正的“老虎”。

  为争取大众支持,1951年,洛杉矶还有一项创新之举——邀人见人爱的海伦·斯坦利出任“驱除烟雾小姐”。在迪士尼经典动画片《仙履奇缘》中,灰姑娘造型的模特就是海伦。

  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仍未获得预期效果,烟雾天依然出现,人们依然报告头疼、眼痛。最后一位名叫阿里·詹·哈根-史密特的科学家解开了谜团。1952年,哈根-史密特发现石油挥发物(碳氢化合物)同二氧化氮或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一起,在紫外线作用下,会产生一种有刺激性的有机化合物,这就是洛杉矶烟雾的成分。斯密特由此被称为“烟雾之父”。

  但一开始并未弄清楚大气中碳氢化合物究竟从何而来。烟雾控制部门重点限制石油提炼厂,但于事无补。后来科研人员才发现,汽车尾气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类似烟雾。真相大白于天下。


08.jpg

“驱除烟雾”组织向公众展示烟雾的生日蛋糕。

全力净化汽车尾气

  1943年,洛杉矶已经有250万辆各种型号的汽车,每天消耗1600万升汽油,由于汽车汽化器的汽化率低,每天有1000多吨碳氢化合物进入大气。虽然研究证明,汽车尾气比工业废气更能直接导致光化学污染,但洛杉矶并没有限制和禁止人们驾车出行,因为既然政府允许汽车商生产,自然不能限制和禁止市民购买和使用。

  在五六十年代,洛杉矶开始大规模控制汽车排放,要求污染严重的老爷车强制改装或更换,绝大部分机动车辆进行了减少排放的处理。此外,还要求汽车制造商按照新的排放标准生产新型汽车。1959年,加州成立机动车污染控制管理局,负责尾气监测和污染减排设施认证。1975年,要求汽车加装催化转化器,减排效果十分显著。


09.jpg

在福特汽车上展示实验性的催化式排气净化器。

  在进行汽车排放控制的同时,洛杉矶率先在美国开始汽油清洁化处理行动,减少汽油中能够参与光化学反应的烯烃成分。从70年代开始,联邦政府逐步淘汰汽油中铅的使用。1990年,加州环保部门又提出低排放/零排放汽车项目,要求汽车制造商生产电力或零排放汽车。这一提议于1996年得到全美7大汽车制造商响应。1998年,洛杉矶所在的南加州的人口是1955年的3倍,机动车数量是当时的4倍,但空气质量已经大为改观。2007年,洛杉矶的空气质量终于达到清洁空气的标准。

  时至今日,空气虽大大改善,但南加州在美国仍然是因污染而死亡风险最高的地区。这还得赖汽车,洛杉矶全城7成地区经常“浸泡”在汽车尾气中。


10.jpg

洛杉矶郊区的烟雾报警室入口。

伦敦大雾灾难的启示

  覆盖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严重空气污染和雾霾,不只是令人感到极度不适而已。它还意味着人们,尤其是老人、儿童和有呼吸疾病的人群也许会死亡。这让我回想起1952年伦敦大雾引发的灾难,当时有1.2万人死亡。而1952年英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现在大致相当,这也许并不只是巧合。伦敦污染灾难以及之后英国空气状况的改善或许能为今天的中国提供某些有益启示。

  1952年12月的伦敦大雾持续了5天。当时能见度只有几米,找到路的唯一办法是沿着马路护栏和房屋行走。人们根本看不清交通状况,过马路必须靠听觉。造成污染的最直接原因是发电站和普通家庭使用的煤炭以及汽车尾气。

  1952年伦敦大雾引发的直接死亡人数达到4000至6000人,其中主要是儿童和患有呼吸疾病的人群。这是一场全国性灾难。如果按照中国的人口规模换算,相当于8万人死亡。大雾带来的严重影响还加剧了人们已有的病情,并非所有死亡人数都立即进行了登记。估计最终的死亡人数为1.2万人,换算成中国的人口规模,则将近25万人。

  1952年,工业占英国经济的比重为历史最高,之后才开始向服务业转移。从人均收入和工业结构来看,当时的英国相当于今天的中国。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都因为大雾污染而声名狼藉。

  由于1952年的伦敦灾难带来严重后果,英国首次推出严厉措施控制污染。1954年,伦敦通过治理污染的特别法案。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获得通过,成为全国通行法律。这些法令禁止使用多种烟雾排放燃料,提高工业烟囱的最低限高,并将发电站搬出城市。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推出举措清洁泰晤士河。由于污染严重,当时的泰晤士河里看不到一条鱼,甚至跌落河中的人还被要求进行常规防疫接种。


04.jpg

  伦敦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彻底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1962年,英国再次爆发严重烟雾事件,但这一次的死亡率并未达到1952年的水平。慢慢地,困扰伦敦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污染恶名得以解除。治理最困难的污染问题花费了十年之功,之后英国再也没有出现类似规模的事件。

  这些措施日积月累产生的效果是巨大的。最为重要的是,伦敦再也没有发生像1952年那样严重的大面积死亡事件。此前,清洁伦敦的建筑物外观毫无意义,因为它们总是很快变脏。现在,它们又都变干净了。泰晤士河里又重新出现鱼的身影,人们已经习惯到泰晤士河钓鱼。

  对此,我的结论首先是,英国为工业化付出了巨大代价,中国也是如此。两国人民都摆脱了贫困,但却是建立在大规模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其次,即便是在人口总数远远小于中国的英国,要根本扭转这一局面也需要花上10年至20年的时间。

  但这种矫正并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它需要政府下决心制定政策以及公众的支持。自由市场和低投资水平并不能解决污染问题。自由市场会产生污染,因为环保技术通常成本高昂,低投资水平同样也会加剧污染。为避免灾难再次出现,需要政府进行严格管控并对清洁发电站和相关产业进行巨额投资。这是治理环境问题的唯一经济途径。在此之前,鉴于比英国庞大得多的人口规模,希望中国永远不会面对伦敦1952年那种灾难。


00.jpg


灰霾治理之洛杉矶经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洛杉矶地区空气质量管理局采取了大量的污染源治理措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尽管汽车和人口继续增加,但是洛杉矶空气质量在不断改善。


机动车排放标准全美国最严


  空气污染治理不仅要考虑减少汽车使用和提高油品质量,增加燃油效率标准,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还要考虑到公共交通的发展等。

  空气质量管理者着手一系列机动车污染治理措施。1959年,加州成立机动车污染控制管理局,负责尾气监测和污染减排设施认证;1975年,市政府要求汽车加装催化转化器,减排效果显著;20世纪70年代末期,洛杉矶市要求车辆年检,必须确保加装的减排设施正常工作。尽管严格要求了汽车尾气处理的设备,但在1979年9月,洛杉矶空气中的臭氧含量还是临界危险点,烟雾笼罩了整个洛杉矶市中心,能见度降至最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加州环保局开始大力鼓励使用替代能源,从燃料源头治理尾气,这给整个石油行业带来很大的压力。石油行业很快在上世纪80年代研发并提供更清洁的燃油。

  1990年,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大力鼓励研发低排放、零排放汽车。洛杉矶市要求1994年以后出售的汽车全部安装“行驶诊断系统”,即时监测机动车的工作状态,让超标车辆及时脱离排污状态并接受维修。

  上述大量措施使洛杉矶地区的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臭氧浓度超过1级警报值(200ppb)的天数从1977年的121天降至1996年的7天,并于1999年达到零值。


01.jpg

  近年来,加州继续积极改善空气质量,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更严格的措施。加州汽车的排放标准是美国各州排放标准中最严格的,监管的力度也很大。

  目前洛杉矶市的机动车污染源中,44%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55%的氮氧化物和77%的一氧化碳是机动车尾气排放造成的。在交通部门减少PM2.5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空气污染治理不仅要考虑减少汽车使用和提高油品质量,增加燃油效率标准,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还要考虑到公共交通的发展,道路网格化,信号系统的有效控制,减少交通拥堵,自行车专用道和人行道设置,社区小型化等。

  发展公交系统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吸引开车的人群采用公交系统出行。美国城市管理部门很少采取行政措施,而是采取经济手段限制开车出行。在城市交通中贯彻“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洛杉矶不断提高燃油品质,柴油含硫量降到15ppm。在城市主要地段提高停车费,增加的成本由驾车出行者买单。

  政府也通过低息贷款和补贴的方式鼓励人们淘汰旧车,使用清洁燃料汽车。加州政府对购买耗油量低、节能环保的汽车给予补贴,鼓励发展电动汽车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等。

  洛杉矶通过退税和税收激励来推动交通运输电气化。2012年,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成为加州最畅销车型,这款车在加州的销量占全美总销量的1/4以上。

  此外,美国大力研发生物质柴油和生物质乙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交通出行鼓励多人合乘一辆汽车,减少公路上的实际行驶量和尾气排放。


05.jpg

严格监管标准和法规的实施


  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有1273人,35个空气质量管理区又都有自己的管理人员,员工数量3000人,保证了执法的能力和效力。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加强了对标准、法规实施的监管力度。洛杉矶地区的空气治理也被作为加州空气委员会监管的重点。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尽管汽车和人口继续增加,但是空气质量在不断改善。洛杉矶地区要求执行加州空气质量标准,加州于2002年6月修订了颗粒物排放标准,PM10年均值标准为每立方米20微克,日均值为每立方米50微克;PM2.5年均值标准为每立方米12微克,日均值为每立方米35微克,这一标准严于美国全国标准。洛杉矶现有34个大气监测站对PM2.5进行监测,及时公开数据,使公众能了解他们居住地区的空气污染状况,以便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收集的数据用以判断空气质量和改进政府规划。

  此外,洛杉矶也制定了强制性的行政措施来应对严重的PM2.5超标。例如,在冬季时,许多家庭用木柴烧壁炉,这是PM2.5值升高的一个主要来源。这种做法已被通告禁止。在夏天臭氧值超标时,市政府会要求有关工厂削减50%的生产能力,甚至完全停止生产。如果企业违法排放,将会支付一笔可观的罚金。加州政府法规规定按最高上限一天5万美元处罚,直到满足整改要求的当天为止。如果违反空气质量的年度标准,按365天计算,没有处罚上限。最严厉的处罚是吊销企业营业执照。

  除罚款外,同时没收违法所得的经济利益,造成环境损害还会有民事诉讼和公益诉讼追究赔偿,违法成本很高。洛杉矶政府在对企业的执法监督上,法规条款具体明确。政府24小时都有人值班,接听投诉电话。政府监查人员巡查时,不会通知企业单位。如果企业初犯,先警告改进,再犯重罚,直至吊销执照。监查人员公平、严格执法。另一方面,公司都很注重社会形象,避免重罚破产。公众和团体也监督政府的履职。


02.jpg

  加州和洛杉矶的立法和执法机构把公共健康置于首位。在交通减排方面,柴油是造成危险细颗粒物的主要排放源,也是引起癌症、儿童呼吸道疾病和诱发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加州对污染源制定并发放严格的排放许可证,无论是工厂还是车辆,发放许可证后,经常进行现场检查。加州已制定出今后汽车排放更低的限额,汽车燃油效率2016年要达到35英里/加仑(相当于百公里6.72升),2025年达到55英里/加仑(相当于百公里4.28升)。空气管理规划每年都要讨论几次,对今后5年、10年、20年的规划目标进行讨论,达到共识。

  为了进一步减少空气污染和碳排放,加州州政府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AB32)》,要求加州可再生能源2020年占总能耗的20%。美国能源部(DOE)与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一道支持建立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城市示范项目。根据美国“地带区划法”,地方政府对分布式太阳能发展起重要作用。许多州规定了利用太阳能是隶属建筑物的财产权,州政府鼓励利用太阳能,公司和私人都可在自己的建筑物安装太阳能,电力公司依据“可再生能源上网法”收购太阳能电力。贷款可通过财产税和抵税得到益处。加州立法规定,到2020年之前,本州电力企业1/3的供电量须来自可再生能源。

  此外,洛杉矶还启动了一系列项目(比如太阳能激励计划)来鼓励企业和家庭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加大对太阳能的利用,并引导市政设施多利用风能来发电。加州在替代清洁燃料的研究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加州是世界上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置最多的地方之一。


03.jpg

联防联控机制提高管理有效性


  依据地理和社会经济水平,打破地区界限,设立区域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按照空气污染区域划分,4郡共同协商合作,根据污染源的区位和输送通道,做出责任分工。

  美国国会在1963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是一部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这一法案首次指出空气污染是跨地区的全国性问题。

  按照联防联控的思路,加州建立了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和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依据地理和社会经济水平,打破地区界限,设立区域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地区环保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强制手段和监控、技术改进等方式,协调开展工作。

  美国的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结合十分紧密,区域规划要把区域的经济、环境和能源一并加以考虑。洛杉矶与周边3个郡有6000平方公里,人口1778万,汽车保有量在1000万辆以上。按照空气污染区域划分,4郡共同协商合作,根据污染源的区位和输送通道,做出责任分工。

  洛杉矶的空气管理计划具有长期性,目前已规划到2035年,要达到何种空气质量目标,如何达到这种目标,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市政府对空气质量管理规划经常进行讨论和修改,并加以规范化。对新建项目的各种污染物排放,必须采取最低排放技术。同时必须对新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等量替代。等量替代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或者关闭工厂,或者购买其他企业的减排量来完成。已经存在的排放源,可通过排污许可证的形式不断削减排放量。一般情况下,相关污染物的排放量每年按一规定量进行削减,这些削减量会分配到当地所有企业。

  治理空气污染,推动了科技进步和新产品研发,提高了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空气质量好转同时,GDP也在稳步增长。但是,这一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民众各界的重视和通力合作。

  民间环保团体是污染治理的生力军,对推动政府立法和改善空气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2011年美国环保局曾因未采取切实措施限制洛杉矶地区的臭氧排放,而被数家环保组织告上了法庭。美国环保NGO状告污染企业的案件也常有发生,有力地监督了企业的排污行为。在环境立法和标准制定方面,美国为政府、企业、媒体、民间团体以及市民提供了畅通的参与渠道与监督机制,公众对空气污染治理的意识提升,形成了有效的公众监督,进而推动政府的治理决心和力度。
来源:三曰晴的博客 来源日期:2014-10-21 本站发布时间:2014-10-21

主人就是我们自己   版权所有 © 2007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4区15号五矿大厦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13011152297  电子邮件:xkk1118@qq.com
ICP备案号: 京ICP备06052824号-1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