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并不比以往任何一年,更多一些或更少一些热闹话题。但是,这一年又是如此明显的不同,新政初始,经济增速放缓,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期,国家治理思路和能力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
随着3月份政府换届完成,十八大以来的高层人事调整告一段落,执政党以更为强劲的势头洁化自身肌体、夯实群众基础、稳固民心民意,使之成为新政新风的标志性举措。前接“八项规定”,再推以“反四风”为重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在正风肃纪风暴中自始至终保持着对官场腐败的高压态势。剑锋所指,长期畸形繁荣的高档白酒消费、楼堂馆所消费、节假日礼品消费以及公务出国消费等“腐败经济泡沫”,一一被“戳破”。当然,被戳破的还有那些曾经炙手可热的官员“假面具”:十八大之后,刘志军和薄熙来被审判,十几名副部级以上官员旋风般落马,这之中包括数名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
执政党清理门户,并非一时之兴,而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必然要求。正是在2013年,“法治中国”成为新一届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明确目标。这是自十五大以来,有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念的“升级版”,从党内立法法的正式出台,到行政执法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正在成为体制完善和制度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这一年,中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为了克服长期存在的靠超发货币和政府投资来强行刺激经济增长的弊端,中央有意大大弱化了行政干预的思路和策略。喊了多少年的“调结构”在2013年终于有了辗转腾挪的时间和空间,更在“克强经济学”中找到了实实在在的政策支点。根据提出这一概念的巴克莱资本的观点,“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是其三大特点。一个经典案例是6月份金融资本领域出现的“钱荒”,央行不仅没有降准、降息,连逆回购也惜之如宝,这种通过市场自身挤压泡沫的做法,本来是一种常规的市场调节手段,但对于用惯了行政手段来刺激救市的政府,这一次的确显得不同凡响。
配合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还有更为坚实的制度和政策保障。2013年,又有数百项行政审批权下放,成为“简政放权、释放制度红利”的有力证据。最高领导人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再不能以GDP论英雄”,江苏省率先提出“不争GDP第一”的发展观,政绩考核思路的转变和指标的丰富,正在成为地方官员真正致力于“转方式、调结构”的指挥棒。不过,经济改革在2013年最大的亮点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和市场长期存在的边界问题,国企和民企的非平等待遇及其造成的发展瓶颈,有望从这一年开始获得新的突破。
2013年的中国社会同样经历着显著的结构性变化。中国城镇化推进到2013年,人们发现,流动的中国已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还有比例不小的人口是在从小城镇向中型、大型城市转移。市民阶层或者说中产阶级的成长壮大带来了社会组织模式的变化,及其利益诉求和文化表达的分化。与此相关,在这一年,国家治理的触角全面蔓延到曾经喧嚣沸腾的网络社会,这给饱受“人肉”恐吓、谣言折磨、色情诱惑等不法行为困扰的网民,带来了摆脱网络暴力的曙光,也让更多人逐渐接受了“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的事实,它在长时间的野蛮生长之后的确需要最基本的秩序、理性和建设性。
中国在2013年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但是,对于普通中国人而言,谁也不会理想化地憧憬所有问题的解决都能一蹴而就。正因如此,国家需要珍惜这份理性的期待,在事关社会民生和社会分化的问题上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给人以真实的希望。
2013年的民生问题依然纠缠人心。首当其冲的还是“房价”,地方政府年初的调控承诺几成“空言”,而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几乎安放不下“漂泊一族”的一张小床。其次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令人悲观,“雾霾”贯穿了2013年全年,饮用水污染、土壤污染和重金属污染事件此起彼伏。最后是食品安全牵动公众神经,糟糕的环境里产出的五谷杂粮怎能让人放心?毒大米、毒牛奶、添加剂、假蜂蜜层出不穷,最后连洋品牌、转基因食品也跟着凑热闹,引发集体口水仗。只是,在这喧嚣的争论背后,人们仍要反复追问:我们的环境安全、我们的食品安全,究竟要靠谁来保证?
让人感到沉重的不仅仅是“安全感”的丧失,还有种种社会性焦虑。“土豪经济”的出现,显然已不是经济现象而是社会问题,透露出恶俗价值观的强势和张狂。温岭杀医事件为众多医患暴力冲突增添了最新案例,而这背后的医疗体制痼疾才露冰山一角。青岛输油管爆炸带来的殁者之哀伤者之痛公众之怒,再一次敲响了城市公共安全的警钟;而由环境问题和疯狂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继续考验着基层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国家在建立网络法治社会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如何在一个思想文化日趋复杂的格局中,架构一个多元意见表达、促进各方互动的公共空间。
漫漫长途,马不停蹄。2013年记录了中国社会艰难地从分歧中寻找共识,从怀疑中重建互信,从失望中孵化希望。政府与公众在“中国梦”的导航下,不断发展成绩,并尽力去克服如影随形的危险。在此意义上,2013年在时间和实践的双重坐标上,不可抽离,对它郑重地说一声“再见”,却是为了更为清醒地走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