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铺“打满补丁的旧褥子”为做官执政树典范
2014年01月06日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月6日电 日前,《河北日报》刊发长篇通讯“习近平在正定”,详细记述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的点点滴滴,引起社会关注和热议。网友认为,文章中描写习近平在正定时,与大家同吃“大锅饭”、铺打满补丁的旧褥子,为教育领导干部如何做人、做事、做官,如何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树立了典范。
“对于一个领导干部而言,吃什么、喝什么,看似是一个平常的小问题,实则是一个关乎干部形象、关乎干群关系、关乎党的事业的大问题。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在吃喝的问题上没有正确把握好,“吃喝风”屡禁不止,常常是出入高档酒店,不仅助长党政机关的铺张浪费行为,更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习近平同志‘吃大锅饭’,尽管是30多年前的一种作风,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一种很好的典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网友“干越白丁”在帖文中写道。
《习近平在正定》一文中写道,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的3年多时间里,睡在办公室。他的床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两条长凳支起一块木板,铺上一条打满补丁的旧褥子。网友于鹏飞认为,“打满补丁”,是一个时代烙印,出生在70年代初以前的人都应该有过这个经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孩童的记忆,是永远都忘不掉、抹不掉的回忆。能够铺打满补丁的旧褥子,不仅是因为艰苦的生活,而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远大的理想,睡在这样的褥子上,就会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百姓。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领导干部唯有以为民之心处世,以为民之心干事,与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得到群众认可和拥护。习近平同志在正定扎下根,踏实工作,和大家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一点高干子弟的做派,也正因为如此,正定人民的心里才永远镌刻着这位年轻“老书记”的身影。网友“缘起东海”发帖写道。
相关网友文章:
网友“缘起东海”:
“习近平在正定”是领导干部为官执政的生动教材
日前,《河北日报》刊发长篇通讯“习近平在正定”。文章详细记述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的点点滴滴,真实反映了一位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领导干部所具有的高尚品格和执政素养。它既是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生动教材,教育领导干部如何做人、做事、做官,如何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做人要谦逊朴实,艰苦朴素。“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始终保持艰苦朴素、谦虚谨慎的作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的3年多时间里,睡在办公室。他的床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两条长凳支起一块木板,铺上一条打满补丁的旧褥子。习近平同志总是在机关食堂与大家一起“吃大锅饭”。他说,“吃大锅饭”好。一是可以边吃边聊,相互交流;二是可以互相监督,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三是可以边吃边谈工作。可谓一举三得。他在生活上不搞特殊,上级来人都是用正定的传统饭菜招待,如扒糕、猪头肉、馄饨、缸炉烧饼、荞麦面饸饹。习近平同志在吃上十分简朴,在行上也总是轻车简从。只要不出城关,他就骑自行车。他对身边的同志说,骑车有三个好处:一是锻炼身体,二是接近群众,三是节约汽油。正因如此,习近平同志才能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推进正定县的各项工作步入发展快车道。
做事要敢于担当,勇于迎难而上。“大事难事看担当”、“为官避事平生耻”。一事当前,对工作、事业、任务,敢于担当、迎难而上,这既是使命所在,也是对领导干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党性信仰的检验。1981年底,正定的工农业总产值20673万元,人均年收入仅148元,每天只有4角钱。“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的锦旗高悬在县委的会议室里,而老百姓却不得温饱。为解决老百姓的生存问题,他先是不顾对自己的不好影响,跑省进京,向上级部门如实反映正定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存在的困难,请求减少正定的粮食争购任务。接着又以“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在经济落后、生产条件差、农民生活水平低、离县城较远的里双店公社搞“大包干”试点。工作刚开始,不少干部群众有疑虑,怕犯方向错误、路线错误,甚至有人还编了顺口溜:“先分房、后分地,一步一步往后退,最后退到旧社会。”然而,里双店实行“大包干”后,当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增加到400多元。正是由于他的努力,吹响了发展经济的号角,正定向建设经济强县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做官要平易近人,与群众身心一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领导干部唯有以为民之心处世,以为民之心干事,与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得到群众认可和拥护。习近平同志刚到正定的时候,有些干部群众也充满怀疑和不信任,说什么高干子弟,无非是下来镀镀金、做做样子,用不了半年,吃不下这份苦就会卷铺盖走人。然而,习近平同志扎下根来,踏实工作,和大家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一点高干子弟的做派。当人们看到,这位小伙儿晴天晒出的褥子打着五颜六色的补丁,身上盖的也是一床旧军被;和大家一起排队吃食堂的“大锅饭”,端着碗与大家拉家常;骑着自行车到各地了解情况,与大家打成一片,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也正因为如此,正定人民才没有忘记为此而奋斗过的老书记,正定人民的心里才永远镌刻着这位年轻“老书记”的身影。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 。只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像习近平在正定那样做人、做事、做官,就能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就一定能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网友“干越白丁”:
习近平“吃大锅饭”是一种典范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总是在机关食堂与大家一起“吃大锅饭”。他说,“吃大锅饭”好。一是可以边吃边聊,相互交流;二是可以互相监督,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三是可以边吃边谈工作。可谓一举三得。(据1月2日《河北日报》)
应该说,对于一个领导干部而言,吃什么、喝什么,看似是一个平常的小问题,实则是一个关乎干部形象、关乎干群关系、关乎党的事业的大问题。习近平同志“吃大锅饭”,尽管是30多年前的一种作风,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一种很好的典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不可否认,一些领导干部在吃喝的问题上没有正确把握好,“吃喝风”屡禁不止,常常是出入高档酒店,吃山珍海味,喝名酒洋参,“一餐饭成千上万、一瓶酒喝掉老百姓几头牛”,就是对少数领导干部公款吃喝的极好讽刺。还有一些地方的职务消费令人难以置信,一些地级市的副职一年消费在40万元以上,条件好点的可达100万元。这种“舌尖上的浪费”,不仅助长党政机关的铺张浪费行为,更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必然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后果贻害无穷。
人们欣喜地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出台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反对“四风”问题。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到基层调研坚持简朴节约,在全国掀起一阵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新风。各地纷纷出台规定,包括调研期间需要用餐的一律安排自助餐、一律不超过4个品种菜肴,一律不上酒、对外接待工作用餐不超过45分钟等等。各项铁的纪律直指“公款吃喝”,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消除“吃喝风”,当然要靠制度发力,健全刚性约束机制,但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的自觉执行。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出台反对铺张浪费、规范公款吃喝的相关规定多达上百项,而吃喝之风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就在当下严格执行“八项规定”的情况下,少数领导干部仍然在政策执行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法,一些公款吃喝化整为零、隐身埋名,由“集中吃”转向“分散吃”,由“公开吃”转向“悄悄吃”,反映出治理“吃喝风”的艰巨性、反复性和长期性。
刹住“吃喝”之风,光靠一纸“禁令”的制度约束显然不够,更需要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自觉遵循。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习近平同志“吃大锅饭”中领悟到,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切实转变作风、密切干部关系,就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带头遵守“八项规定”,自觉抵制“四风”问题,少上酒桌多上书桌,少端酒杯多争口碑,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网友“_驿路向北_”:
从习近平打满补丁的旧褥子说说领导干部俭以养德
习近平同志曾经在河北正定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睡在办公室。他的床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两条长凳支起一块木板,铺上一条打满补丁的旧褥子。(据1月2日《河北日报》)
这是80年代,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正定县委书记时的一段真实生活写照。打满补丁的旧褥子,反映了当时习近平同志作为领导干部,带头厉行节约、艰苦俭朴的生活作风。当然,这个小小的细节,或许在如今有些领导干部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作为“红二代”的县委书记,基本的生活用品应该是不在话下,但他在生活上不但不搞特殊化,而且以身作则,秉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回顾总书记当年的勤俭朴实,再对比一下现在的领导干部,不禁令人些许唏嘘。应当肯定的是,我们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是吃苦耐劳、克己奉公地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把手中服务群众的权力当成个人享乐的专利,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侵蚀,生活浮躁、情趣不高雅,沉溺于大肆挥霍、声色犬马,甚至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
作为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到俭以养德。首先,领导干部俭以养德是我们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历史注定了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上,领导干部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艰辛、获取更少的回报。唯有如此,中国梦的实现才大有希望。其次,领导干部俭以养德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八项规定实行一年以来,群众看到了各级领导干部作风的转变,也强烈希望他们在方方面面都起到带头作用,带领大家砥砺奋进、刻苦攻关。再有,领导干部俭以养德是修身正己的内在要求。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发扬崇尚俭朴的传统美德,远离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筑牢拒腐防变的心理防线,时刻保持肌体健康。
俭以养德,有德者皆由俭来。领导干部要树立“浪费也是腐败,节约也是政绩”的政德观、以“勤俭为荣,浪费为耻”的荣辱观,要以“打满补丁的旧褥子”为镜,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身体力行地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贯彻在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穷当克俭,是美德;富而思俭,更应是美德。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今天,我们同样把俭朴视为美德,倡导俭以养德。总书记打满补丁的旧褥子,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依然有着启示意义。
(陈昱旭)
网友于鹏飞:
习近平“铺打满补丁的旧褥子”说明啥
1月2日的《河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一文,文中写到“这位小伙儿晴天晒出的褥子打着五颜六色的补丁,身上盖的也是一床旧军被。”读后忽然有一种回到“童年”的感觉,“鼻涕满脸、袖口油光”。童年是美好的,也是艰苦的。美好是因为没有那么多学习负担,而是寓学习于玩耍之中,寓学习于劳动之中;艰苦是因为没吃少喝、缺衣少穿,住破窑洞、爬山里路,从事着没完没了的农家活。
“旧褥子”,是相对于“新褥子”而言,但其深意远远超出新旧之分,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作风。习近平到正定任职,本来是初来乍到,像我们刚上大学、刚参加工作一样,即使家里再困难也应该准备一床新被褥,但他没有这样去做,而是带来了旧褥子。作为一位28岁的青年人,还是干部子弟,能够放下架子、背起旧行囊,是需要勇气的,这种勇气来源于底气,就是已经把艰苦朴素融入到精神世界的底气,这与21元套餐的出现就会不谋而合。时下,一些官二代、富二代为什么受到社会的谴责,就是因为他们丢掉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忘记了自己也是百姓。
“打满补丁”,是一个时代烙印,出生在70年代初以前的人都应该有过这个经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孩童的记忆,是永远都忘不掉、抹不掉的回忆。能够铺打满补丁的旧褥子,不仅是因为艰苦的生活,而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远大的理想,睡在这样的褥子上,就会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百姓,自己要牢记百姓,自己要为百姓办事。说到底,是一种对理想的寄托。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表哥”、“房叔”、“小三”等现象,就是因为心中没有装着百姓,有的没有睡过打补丁的旧被褥,有的虽然睡过旧被褥但却忘记了,失去了忆苦思甜的再教育。
“铺打满补丁的旧褥子”,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古人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睡旧褥子还属平常,但铺打满补丁的旧褥子恐怕已经成为历史。即使在一些贫困农村,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穿打补丁的衣服、睡打补丁的褥子,也已鲜见,最多在一些年纪大些、孩子不是很孝顺的老人身上依稀可见。打满补丁的旧褥子作为历史记忆,不是我们要追求的,但我们要牢记这个历史,以这个历史记忆为动力,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使之成为不懈追求和奋斗的精神动力。当前,党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作为目标,这与“铺打满补丁的旧褥子”的内在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核心都是为了增强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早日实现中国梦。(于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