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宁“均势”思想的主要内容
均势理论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影响深远的颇具争议的一门古老的理论。什么是均势?西方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摩根索认为均势有四种涵义:一种政策、一种状态、一种近视相等的权力分配、任何一种权力分配的状况。厄恩斯特?哈斯认为均势具有八重涵义:一种力量分布、一种平衡或平衡过程、对霸权的谋求、一种维持相对稳定的体系、一种不稳定和战争的体制、一种权力政治、一种普遍的历史规律、一种政策制定者的指南。总结以上的观点,作为国际关系的均势概念,应该包含了两种涵义:从客观上看,均势是国际社会中各种力量对比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从主观上看,均势是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采取的外交政策和原则。正是遵从了均势理论的这一内涵,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分析范畴中得出列宁的“均势”思想。
第一、分析判断苏维埃俄国面临的“均势”状态。
首先,准确判断三年卫国战争之后的苏维埃俄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国际形势上,俄国十月革命掀起的欧洲革命高潮逐渐走入低潮,“我们预言过的国际革命正在向前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没能爆发起来,尽管我们知道这些国家里革命的迹象很多很明显。”①国际革命力量与国际资产阶级反革命力量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均势”状态。国内形式上,苏维埃俄国处于“资产阶级社会即整个国际资产阶级与苏维埃俄国之间的均势”②。
其次,指出“均势”状态的性质。苏维埃俄国所处的“均势“状态是政治和军事上的,“一般说来,社会主义共和国在资本主义包围中生存,这样的事情是否可能呢?无论在政治上或军事上,这似乎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已经证明这是可能的,这已经成为事实了。”③从而强调苏维埃共和国的均势状态的性质是政治的,是军事上的势均力敌。
再次,详细分析形成“均势”状态的原因。列宁指出,形成“均势”状态的直接原因是苏维埃俄国军民通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打垮了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阶级敌人的叛乱。帝国主义列强“尽管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但在三年以后却不得不承认,它们无法摧毁几乎没有任何军事力量的苏维埃俄国”④,进而指出这种“均势”状态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由于自身利益的差异、矛盾的加深导致“世界资产阶级不能团结起来……使他们分崩离析”⑤各国内部日益瓦解,且不能再强迫工人和农民同苏维埃俄国作战了,苏维埃俄国内部却日益团结巩固,并获得包括敌视苏维埃俄国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全世界工农群众的同情与非直接非迅速的支持。
最后,指出“均势”状态的程度。列宁多次指出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导致的苏维埃政权与国际资本主义之间的“均势”是极不稳定的、相对的。一方面国际资本主义对苏维埃俄国的军事绞杀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国际资本主义极度仇视苏维埃俄国,随时准备消灭苏维埃俄国。“这种不稳定的难以理解的但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不容置疑的均势:在经济上军事上比我们强大得多的而且对我们的公然敌视往往达到疯狂程度的列强,虽然从四面包围我们,但我们还是看到,它们三年来为之耗费了这么多人力物力的勾当,企图一下子直接扼杀苏维埃俄国的勾当并没有得逞。”⑥我们现在并不能自我陶醉,也不能否定资本主义国家将来对我国的事务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⑦
第二,制定苏维埃俄国的“均势”政策。列宁深刻认识到,苏维埃共和国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形成的“均势”状态的极其重要性,争得与帝国主义列强并存的条件,获得独立生存的权利,赢得了宝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保存这个已经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共和国是高于一切的。”⑧因此列宁制定了一系列的“均势”政策。
首先,经济上坚持发展生产,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合作。列宁指出,“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大限度地发动国内的一切力量来恢复我国的经济,———这就是目前形势坚决要求我们实现的、需要千百万工农以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来完成的迫切任务”⑨列宁在多次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强调苏维埃共和国愿意也希望同所有国家进行经济合作“我们并不反对使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机车和农业机器,那么,为什么他们要反对利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小麦、亚麻和白金呢?”[10]
其次,政治上坚持利用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巩固苏维埃政权。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始终存在,由此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因此要利用资本主义的矛盾来巩固新生的苏维埃红色政权。列宁多次强调,只要我们还没有夺得全世界,只要从经济和军事的角度来看我们仍然比资本主义世界弱,就应该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必须善于利用帝国主义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11]并将这条策略运用到实践,签订了布列斯特合约、勘察加租让条约和拉巴洛条约等,成功地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再次,军事上坚持作好战斗准备,维持苏维埃共和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军事力量的相对平衡。列宁指出,苏维埃共和国所处的“均势”状态是极不稳定的,随时可能进入战争状态,国际资本主义势力在等待时机发动新的武装干涉和反革命阴谋,因此,“我们在采取和平步骤的同时,也应当全面加强我们的作战准备,绝对不能解除我们军队的武装。”。[12]
最后,外交上坚持和平共处,维护苏维埃共和国的根本利益与世界和平。针对苏维埃共和国所处的“均势”状态,列宁提出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外交策略,争取和平的环境,维护苏维埃俄国的生存,维护世界和平。苏维埃外交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指示,在1920年6月向世界宣布:苏维埃共和国与其他国家,无论什么样的国家,都和平共处。
二、列宁“均势”思想的时代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预测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深刻揭露之上的,在批判一个旧世界中建构的一个新世界,并没有见证他们自己预测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更没有论述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并存的状况。
列宁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详细分析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历史现状,提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1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不平衡,产生争夺世界的战争,从而产生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在这个薄弱环节上,只要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就可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就有可能建立。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将这一思想与俄国现实相结合,带领俄国人民经过不懈斗争,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1917年10月25日,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共和国)诞生。
苏维埃政权诞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与德奥正在交战。当时德国占领俄国大片领土,苏维埃共和国面临灭亡的危险,共和国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使苏维埃摆脱了战争,避免了亡国的危险,并扩大了红军,为新生的共和国争取到宝贵的喘息时间。“布列斯特合约的重大意义,在于我们能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第一次大规模地利用了帝国主义者之间的矛盾,使社会主义终于占了便宜。” [14]
列宁及其布尔什维克党带领苏维埃俄国人民积极恢复生产,建设自己的新生活,并取得显著成效,使得国际资本主义势力和国内反革命势力极其恐20慌,害怕社会主义这一新生事物的不断壮大。因此,国内外反对苏维埃共和国的势力纠结在一起,对社会主义政权进行疯狂的进攻,企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党带领俄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历时三年,终于战胜帝国主义列强与国内反动派的武装进攻,为社会主义政权赢得生存的权利,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制度的均势状态。作为一个新事物,社会主义如何与资本主义抗衡、长期生存并能够发展壮大?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里没有讨论的问题,但却是摆在苏维埃共和国面前的事实。列宁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均势”思想,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如何共同生存做出了初步的回答,不仅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使苏维埃共和国不断发展壮大,并且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给世界上被压迫民族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同时,列宁的“均势”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和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的爆发,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和矛盾激化,从而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在这场规模空前的世界性战争中,全世界人民群众在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进行了强大的革命进攻,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与持续不断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极大地动摇了纯粹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同时,在这场战争中,苏维埃俄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扩大了社会主义对世界形势的影响。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在欧洲、亚洲与拉丁美洲的土地上诞生了一系列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拥有世界1/3人口和1/4土地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开始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抗衡,改变了国际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长期共同生存的“均势”状态。这一现状正是列宁“均势”思想的一个充分验证。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依然是不平衡状态,依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共同生存的状态。全球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和一个世界两大社会体系的并存,决定了列宁“均势”思想的时代意义。只要人类社会还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列宁“均势”思想就依然具有重大作用。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之后,社会主义中国经过改革开放逐渐发展起来之后,列宁“均势”思想的时代意义就尤为突出了。
三、列宁“均势”思想的实践性
(一)列宁“均势”思想与新中国外交列宁“均势”思想强调社会主义国家要维护本国国家利益,就要善于利用国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均势。在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外交历程中,我们始终利用国际社会的均势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外交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而当时的世界,美国依赖二战之后其独一无二的强大实力,在全世界推行霸权战略,对社会主义实行全面遏制政策,国际社会出现严重失衡。在这种情形下,苏维埃俄国奋起抗击,与美国全面抗衡,从而在国际战略格局上形成美苏两极“均势”状态。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一边倒”的新中国外交方针。“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展现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展现一方面去找。”[15]新中国选择与苏联结盟扩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不仅维持了国际社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均势格局,更是赢得了新中国的生存权利,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
20世纪60年代,国际战略格局发生变化,多种力量开始崛起。毛泽东敏锐地看到了这个态势,及时调整中国外交战略,提出“中间地带”思想,指出在美苏之间有一个广大的中间地带,借助中间地带,构筑美国——苏联——第三世界的三极均势状态,从而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当时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中国的独立和安全),根据这一思想,中国加强同广大的亚非拉中间地带的国家发展外交关系,从而在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外赢得中国独立自主生存的权利,维护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的安全。
20世纪70年代,三极均势状态被打破,美苏争霸出现新变化,呈现“苏攻美守”的状态。为谋求世界霸权,苏联在中国边境进行军事部署,企图从北、南、西三面包围中国。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果断提出“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共同抗衡苏联霸权。这是保障我国国家利益的新战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社会主义中国获得了西方世界的承认,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被西方世界孤立的局面,扩大了新中国的生存权利,维护21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20世纪70年代末,美苏争霸出现均衡状态,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级均势状态彻底打破,国际格局向多极均势状态发展。中国国内从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也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开始奉行“真正的不结盟”外交政策。“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16]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均势状态的重要力量,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争取到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
(二)列宁“均势”思想与社会主义中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长期共存
列宁“均势”思想指出苏维埃共和国与资本主义均势状态的形成原因是资本主义在军事上无法战胜苏维埃俄国;形成时间是三年战争结束后,即和平时期;维持均势状态的途径是做好战斗准备。社会主义中国要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舞台上保持与资本主义世界的长期共存,实现社会主义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长期“均势”状态,就必须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做好应对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和平演变的战斗准备,争取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时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维埃共和国在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新战争中失败,苏维埃共和国与资本主义世界长期维持的均势状态打破,社会主义苏联消失,国际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国际资本主义将下一个和平演变的目标对准了中国,社会主义中国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如何实现与资本主义世界的长期共存?成为中国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我国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中国永远不侵略别国,避免和制止战争,但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家必须具备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军事力量。根据这一方针,我国加强军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的现代化的建设,采用科技强军战略,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做好应对威胁国家安全的未来战争的准备。同时,积极争取全世界和平力量,共同抵制资本主义世界随时可能发动的新战争,为我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争取较长的和平时期。只有中国的实力增强了,才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和平演变战争中取得胜利,从而实现社会主义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长期“均势”状态。
(三)列宁“均势”思想与中国的“一国两制”构想
列宁“均势”思想导致了一个世界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并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即在一个国家内部两种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更是将“一国两制”构想变为现实。在中国统一的基础上,中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回归后,实行高度自治,保持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05年,香港GDP总量达到14516亿港元,人均GDP为25600美元,经济比上年增长7.3%,依然是全球第十一大贸易体系、第六大外汇市场及第十二大银行中心。香港国际机场自2001年开始连续五年被英国航空业意见调查机构选为全球最佳机场。香港港口依然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2004年澳门经济实质增长率达28.0%,以当年价格计算,2004年全年本地生产总值为826.9亿澳门元。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为180,965澳门元,相当于22,620美元。2001年,世界贸易组织将澳门依然评定为世界贸易和投资政策最自由开放的地区之一。[17]
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中国“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发展了列宁“均势”思想,避免了中国打内战的威胁,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到和平环境,为解决国际社会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作者:唐敦双)
注释
①②③⑥《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38、328-329、321-322页。
④⑤⑦[11]《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42、23、77、59页。
⑧《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7页。
⑨[10][12]《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165、277-278页。
[1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页。
[14]《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0页。
[1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4-1475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17]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台港澳司网站。
网络编辑:嘉扉
《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