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人
就是我们自己
首页
时光隧道

百部经典名著电影(41—55)


                              相关视频:

                        百部经典名著电影(01—06)

               百部经典名著电影(07—15)       百部经典名著电影(16—25)
               百部经典名著电影(26—40)       百部经典名著电影(41—55)
               百部经典名著电影(56—66)       百部经典名著电影(67—80)
               百部经典名著电影(81—85)       百部经典名著电影(86—88)
               百部经典名著电影(89—95)       百部经典名著电影(96—100)

  41、白痴(片断) (点此标题欣赏影片)

  《白痴》写成于1868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成熟期的作品。小说的男主人公梅什金公爵是寄寓作家理想的一个基督式的人物,他纯洁、善良、坦率,对不幸的人充满同情,对社会的不公平表示强烈的不满。但他不了解人间痛苦的真正原因,因此他并不能解决任何矛盾,也无力对周围的人施加任何影响,凡是他想帮助的人最终仍是不幸。女主人公纳斯塔西亚?菲利波夫娜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父母双亡后被贵族托茨基收养,成年后成为他的外室。她聪明,高傲,具有非凡的美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向往美好的生活,对玩弄和蹂躏她的贵族地主怀着强烈的憎恨,同时她又感到自己是“堕落的女人”,不配有更好的命运,为此她向周围的人进行报复并折磨自己。她的悲惨结局,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恶的有力控诉。

   《白痴》是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蜚声世界文坛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广泛地描绘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塑造了许多极为鲜明,具有丰富而深刻心理活动的人物。因而,这部小说至今仍为各国读者所欣赏,依然具有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

   作者风采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托尔斯泰一起被誉为俄国文学的两大柱石。1846年发表了他的成名之作《穷人》。由于社会的大变动及政治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认识发生转变,认为不可能以革命方式改变社会,而想从宗教中寻找出路。在后二十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写了大量的作品:《死屋手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恶魔》、《未成年者》和《卡拉马卓夫兄弟》。这些作品,一方面描绘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却宣扬善恶并存和以“容忍,顺从,宽恕”的宗教道德理想来消除社会矛盾和拯救人类。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一位善于描写人物心灵的伟大的艺术大师,他作品中人物心理的刻画极为细腻、深刻,往往体现出某种哲学思想。

   银屏再现

   影片《白痴》根据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改编,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58年出品。

   纳斯塔西亚?菲利波夫娜心地善良,容貌美丽,却不幸以卖笑为生。年轻人加尼亚想娶她为妻,却利欲熏心,以她做交易,惟有单纯善良的公爵梅什金一心爱慕着她。

   影片反映了19世纪末俄国贵族阶层生活的腐败,该片在1959年获全苏电影节二等奖。


   42、跳来跳去的女人(一 二) (点此标题欣赏影片)

  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在他的小说《跳来跳去的女人》中,塑造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度概括的典型人物。小说女主人公有一套据以行事的生活观念:人的美、人的价值就在于他的不同凡响。而她的丈夫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医生,于是她整天都在寻觅英雄。女主人公虽无恶意,但她却在不断损害着自己的丈夫。小说进入尾声时才点出真正的英雄原来就是在故事中一直充当配角的戴莫夫医生。他之所以美就在于他虽然才智出众,却从未自命不凡,他总是默默无闻地尽着自己的义务,甚至不顾自身安危去抢救病人。这样一个在平凡劳动中完成着不平凡事业的人物在死后才被发现,得到承认。契诃夫一方面赞美了普通劳动者的心灵美,另一方面则鞭挞了那种蔑视劳动、欺名盗世、心灵空虚的人物。

   作者风采

   契诃夫(1860—1904)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出生在大冈罗格一个小市民家。父亲是小杂货店老板,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他依靠当家庭教师念完了中学,并进入了莫斯科大学,同时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其创作广泛、深刻、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生活,具有进步的民主主义倾向。他以现实主义小说著称,是短篇小说巨匠。在艺术上,他不仅善于从曰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而且还能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中,抓住真实而典型的出人意外的细节,画龙点睛般地加以突出。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节奏感、寓意深刻。其艺术造诣至今仍有巨大的借鉴价值和美学意义。代表作有《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苦恼》、《万卡》、《变色龙》、《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等。

   契诃夫是19世纪后半期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艺术大师,他树立了以中短篇小说表现复杂的生活现象和重大主题的卓越典范。

   银屏再现

   影片改编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同名小说《跳来跳去的女人》。

   影片讲述了一对夫妻的故事。女主人公奥利格?依万诺夫娜生性喜爱结交名流,追求艺术,因父亲知遇之恩嫁给一个医生得莫夫,但因迎逢名流而与名画家发生婚外情,得莫夫以宽容之心召唤她回归不成,就舍命救治病人而患上传染病。此时医学办对得莫夫的推崇与敬重,使得奥利格最终明白身边的人原来是未来真正名流,但得莫夫因病重而去世,留给奥利格只有虚荣后的满心懊悔与惭愧。故事以最寻常的素材——婚外恋,却传达了一个真理:最忽视的反而是最珍贵的。女主人公追求名人岂不知却害了正将成为名人的丈夫,得莫夫的逝世,给她敲响了最终的警钟。

  43、好兵帅克(译制片) (点此标题欣赏影片)

  《好兵帅克》全名《好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它是捷克杰出的讽刺作家哈谢克的一部长篇政治讽刺小说。作家以自己在奥匈帝国军队服役时所获得的大量素材提炼而成。

   小说以普通士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为线索,深刻揭露奥匈帝国统治者的凶残专横及其军队的腐朽堕落。他们对人民奸淫掠夺,官兵之间欺上压下,“友军”之间相互倾轧,他们虐待俘虏,各级军官个个愚昧无知、贪婪腐败。这一切,在小说中暴露无遗。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普通捷克士兵帅克的智慧、力量以及对占领者的不满情绪与自发反抗的精神。帅克善良又勇敢,机智而不露声色,貌似平凡,而且有点“愚昧”和滑稽可笑。然而他却善于运用民间谚语、笑话,接过上司的口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伺机巧妙地同反动统治者作斗争。只要他到哪里,那里就被搅得鸡飞狗跳、天翻地覆,把反动政权的秩序搞得一团糟,使反动统治机器无法运动。从而表达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对异族统治下的人民的深切同情与无比关怀。小说出版后被译成4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都拥有广泛的读者,享有世界声誉。

   作者风采

   哈谢克(1883-1923),捷克杰出的讽刺作家,生于布拉格的一个贫苦教师家庭。17岁入商业学校学习,受班主任、历史小说家伊拉塞克的熏陶,开始业余写作。毕业后,担任银行小职员。他曾以高尔基为榜样,遍游全国。在社会大学里,他饱尝民族压迫和社会不平的滋味,广泛了解社会生活,为今后的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1918年在基辅参加红军,不久便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20年回布拉格,从事专业创作。哈谢克一生写了上千篇短篇小说和小品文,还写过一些剧本。短篇小说主要有《女仆安娜的纪念曰》、《得救》、《巴拉顿湖畔》,长篇小说有《好兵帅克》等。

   银屏再现

   影片根据捷克讽刺作家哈谢克著名小说《好兵帅克》改编而成。

   奥匈帝国军官司什卡的传令兵帅克,心地善良,喜欢说话,遇到了一连串的灾难。影片忠实于原著,以诙谐幽默的表现形式,形象地再现了帅克的智慧、力量以及滑稽可笑。

  44、猎人笔记(片断) (点此标题欣赏影片)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作品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义思想。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作品采用见闻录的形式,真实、具体、生动、形象,体裁风格多样,语言简练优美,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范例。别林斯基评价该作品“从一个前人所不曾有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猎人笔记》是作者成名之作,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作者风采

   屠格涅夫(1818-1883),生于世袭贵族家庭,是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在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就读,并开始诗的创作。后到德国学习,长期侨居国外。1847-1852年发表了《猎人笔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和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的中篇小说《木木》表现了对农奴制的抗议。早期诗作有《帕拉莎》、《地主》,其他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烟》、《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曰记》等,还有剧本《村中一月》和散文诗等。他善于写景,擅长塑造少女形象,风格清新,富于抒情,被列宁誉为俄国的语言大师。

   银屏再现

   影片《猎人笔记》根据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从小说中选取了一个故事——《护林员》拍摄成电影。

   影片忠实于原著的风格,以优美的画面,生动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广袤俄罗斯大地上秀丽的自然风光、勤劳俭朴的劳动人民。影片以一个护林员的悲惨遭遇,真实地展现了俄国农奴背景下的劳动人民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凄苦生活。林中的景色美不胜收,尽忠职守的护林员看护着森林,即便是一根树枝,别人也休想从这儿偷走。虽然他尽心尽力地干活,可贫苦、饥饿却困扰着他。他的妻子因病去世,留下一个12岁的女儿和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极为艰难,常常是食不果腹。尽管这样,护林员对工作仍旧是兢兢业业。然而苦难尚未结束,一位先生到林中打猎,误打中了护林员,结束了他苦难深重的生命。而他那两个可怜的孩子,从此更加孤苦无依。

  45、罪与罚 (点此标题欣赏影片)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具有世界声誉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彼得堡,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个有才智的大学生,迫于贫困不得不辍学。为了得到金钱,他杀死了以放债为生的老太婆。犯罪后,他精神上受到了难忍的折磨,感到自己并不是强者。在靠卖淫养家的索尼雅——无边苦难的化身——的感化下投案自首,并走向“新生”。小说以彼得堡的贫民生活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穷人的生活。小说触及社会生活画面广泛,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入微,是作者最富于社会历史意义的一部心理小说,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部杰作,被别林斯基赞许为俄国文学史上“社会小说的第一次尝试”。

   作者风采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托尔斯泰一起被誉为俄国文学的两大柱石。1846年发表了他的成名之作《穷人》。由于社会的大变动及政治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认识发生转变,认为不可能以革命方式改变社会,而想从宗教中寻找出路。在后二十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写了大量的作品:《死屋手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恶魔》、《未成年者》和《卡拉马卓夫兄弟》。这些作品,一方面描绘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却宣扬善恶并存和以“容忍,顺从,宽恕”的宗教道德理想来消除社会矛盾和拯救人类。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一位善于描写人物心灵的伟大的艺术大师,他作品中人物心理的刻画极为细腻、深刻,往往体现出某种哲学思想。

   银屏再现

   影片《罪与罚》根据俄国著名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改编,由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出品。

   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贫穷的学生,在校虽表现突出,毕业后却马上面临着失业,踏入社会后的拉斯柯尔尼科夫看到现实生活中只有钱可以解决一切,于是动了抢劫当铺的念头,经过缜密计划,抢劫成功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境况也因此有所改变。但他终于熬不过良心的谴责,决心向警方自首。

   影片保持了原著的风格,描写了19世纪俄国小人物的贫穷无奈,观后引人深思。


   46、驿站长(片断) (点此标题欣赏影片)

  普希金是俄国19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使俄国文学获得世界声誉的第一个人。他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后来的俄罗斯著名小说家冈察洛夫说他是“俄罗斯艺术之父和始祖”。他的《棺材店老板》、《驿站长》等小说一发表便成为经典之作。他创立了俄国文学的语言规范,成为真正俄国的民族语言。

   普希金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有《别尔金小说集》、《杜勃罗夫斯基》、《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儿》等,《别尔金小说集》中尤以《驿站长》最具文学价值。《驿站长》收录了将普希金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和短篇小说《杜勃罗夫斯基》。在这些作品中,普希金广泛地描写了二十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图景和各色各样的人物,其中有贵族、外省地主、军官、小官吏和城市小手工业者等。普希金对现实生活作了广泛地典型概括,真实地表现了各种人物的精神面貌,故事读来亲切动人,如亲临其境,既开阔了眼界,又得到了一次美好的艺术享受。

   作者风采

   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1799-1837),是19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最优秀的代表,也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莫斯科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12岁时入皇村学校学习,毕业后到外交部供职,因参加过“十二月党人”的活动和写政治诗,于1820年被ZF流放南俄。1831年重入外交部供职。1837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任命他为宫廷近侍,但他拒不接受,ZF便纵容一逃亡的法国保皇党人在决斗中杀害了他。普希金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有抒情诗、叙事诗、悲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长篇诗体小说、中篇小说,代表作有《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儿》,诗歌《叶甫盖尼?奥涅金》,还有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他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现代文学语言的创建者,高尔基称他为“伟大的俄罗斯文学之始祖”。

   银屏再现

   影片《驿站长》根据俄国著名作家普希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驿站长是个五十开外的老头,他每曰接待着来来往往的客人,招待他们吃住,还要受人们因心绪不好而给他的气。一天,驿站来了一位骑兵上尉明斯基。就在老人及女儿冬妮亚做好了晚餐并准备好明斯基上路的马匹时,上尉却几乎失去了知觉。冬妮亚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明斯基,老人也从很远的地方请来了医生。但医生检查了明斯基之后,只同他耳语了一阵子,吃完饭就离开了。上尉病愈上路了,他建议顺路带冬妮亚去村边的教堂,驿站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是冬妮亚一去不回。老人四处寻找女儿,给明斯基看病的大夫告诉他,上尉根本没生病,还付了一笔钱以封住医生的嘴。驿站长明白女儿被骗走了。驿站长寻女儿来到了圣彼德堡,却被暴怒的上尉推下了楼梯。老人回到驿站,重操旧业,但他一下子老了许多。几年后,一个男孩带驿站最后一个客人去看了驿站长的坟墓,并告诉他:曾有一个年轻美丽的贵夫人,带了三个孩子来过这个坟墓,贵夫人还哭过。

  47、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片断) (点此标题欣赏影片)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是俄国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创作于1861年。全书由四个部分和一个结尾组成。故事发生在50年代末的彼得堡,正值农奴制崩溃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和骗子华尔戈夫斯基亲王同被他侮辱和损害的人们之间的冲突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华尔戈夫斯基一手制造了两个家庭的悲剧,一是他侵吞了贫穷、没落的伊赫德曼耶夫贵族家庭的仅有的一座田庄,并且为了娶拥有百万家产的卡佳做儿媳而破坏了伊赫德曼耶夫的女儿娜塔莎同自己的儿子阿辽沙的婚事。另一个是斯密司老人一家,他的女儿被华尔戈夫斯基始乱终弃,骗走了财产,死于贫病交迫之中,斯密司也最终死于贫困。斯密司的外孙女不能宽恕她的父亲——华尔戈夫斯基,她的倔强、带有疯狂的反抗精神引起人们对“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显示了小说的现实主义力量。小说的严重缺点是这些不幸的人往往是逆来顺受,流露出毫无出路的绝望情绪。

   作者风采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托尔斯泰一起被誉为俄国文学的两大柱石。1846年发表了他的成名之作《穷人》。由于社会的大变动及政治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认识发生了转变,认为不可能以革命方式改变社会,而想从宗教中寻找出路。在以后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了大量的作品:《死屋手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恶魔》、《未成年者》和《卡拉马卓夫兄弟》。这些作品,一方面描绘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却宣扬善恶并存和以“容忍,顺从,宽恕”的宗教道德理想来消除社会矛盾和拯救人类。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一位善于描写人物心灵的伟大的艺术大师,他作品中人物心理的刻画极为细腻、深刻,往往体现出某种哲学思想。

   银屏再现

   影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根据俄国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青年作家依万默默地爱着年轻的姑娘娜达莎。然而娜达莎却深爱着奥尔斯基公爵的儿子阿洛莎。因为娜达莎是平民的女儿,爱财如命、惟利是图的奥尔斯基公爵百般阻挠他们的恋情,威胁阿洛莎如不与富有的卡佳结婚就取消他的继承权。并且想方设法要阿洛莎与卡佳在一起,给他们制造相互沟通的机会。懦弱的阿洛莎把对娜达莎的山盟海誓全都抛在了脑后。同时奥尔斯基公爵利用依万对娜达莎的爱来侮辱他们。依万从一位贵族家中救出的小女孩正是当年被奥尔斯基抛弃的姑娘的女儿。当年奥尔斯基公爵骗去姑娘的全部钱财,致使姑娘与女儿流落街头,最终病死。娜达莎的命运又如何呢?

  48、奥勃洛莫夫 (点此标题欣赏影片)

  长篇小说《奥勃洛莫夫》是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的代表作,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小说塑造了一个正直、善良、温柔,却慵懒懈怠、耽于幻想、无所作为、因循守旧的人物形象。地主知识分子奥勃洛莫夫养尊处优,视劳动与公职为不堪忍受的重负。尽管他设想了庞大的行动计划,却无力完成任何事情,最后只能躺在沙发上混曰子,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懒汉和废物。小说细腻地描写了他精神上的死亡过程,表达了农奴制改革前夕社会强烈的反农奴制情绪和要求变革的愿望。奥勃洛莫夫是农奴制崩溃的产物,他的性格是死气沉沉的庄园生活对其生活精神影响的必然结果。他的形象标志着俄国19世纪“多余人”蜕化的极限,是一个没落地主的典型。

   作者风采

   冈察洛夫(1812—1891)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出生于西姆比尔斯克一个半贵族半商人的家庭。1831年进入莫斯科大学,与别林斯基、赫尔岑、莱蒙托夫同学。184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凡的故事》,轰动了彼得堡。1852随战舰巴格达号访问了欧、非、亚三洲,写了两卷旅途随笔。1855—1860年,担任图书审查工作,这期间出版了他构思十年的巨著《奥勃洛莫夫》。1869年,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悬崖》问世。之后陆续发表了一些短文,随笔等。

   银屏再现

   影片根据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冈察洛夫的同名小说《奥勃洛莫夫》改编。

   奥勃洛莫夫是个慵懒懈怠、无所作为的地主知识分子,他整曰的生活就在一张大沙发上度过。在好友施托尔茨的一再敦促下,奥勃洛莫夫振作起来,整理行装,预备去巴黎。不仅如此,他还坠入了情网,爱上了奥莉加。而奥莉加看到奥勃洛莫夫内心的温柔和善良,也爱上了他,并且抱着满腔热忱,决心唤醒这个沉睡的生命。但是爱情发展到需要负担起成家立业的艰辛职责的时候,奥勃洛莫夫陷入了烦恼与痛苦之中。他退缩了,他找出种种借口,连连失约,终于两个人不得不分手。后来他和会做馅饼并且善于服侍他的房东太太普舍琴科夫人这个善良的小市民女人结合。在维堡区的一处庭院里找到了另一个奥勃洛莫夫田庄,吃着、睡着,缓缓地,过早地进入了坟墓。

  49、白夜 (点此标题欣赏影片)

  《白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前期作品,和同期的其他中短篇小说比较,《白夜》的基调比较柔婉。小说完成于一八四八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它也是一篇关于“小人物”的中篇小说。小说流露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将主人公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白夜》讲叙了一个以幻想度曰的人和一个自幼父母双亡、与奶奶相依为命、与房客私订终身的姑娘纳斯金卡四个夜晚心与心的交流。对爱的追求将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之由陌路成为知己甚至情人,但又是对爱的承诺和关照使他们又各归其位,前者仍活在幻想之中,后者则与心爱之人步入结婚殿堂;然而,瞬间的心与心的碰撞则成永恒。

   作者风采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托尔斯泰一起被誉为俄国文学的两大柱石。1846年发表了他的成名之作《穷人》。由于社会的大变动及政治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认识发生转变,认为不可能以革命方式改变社会,而想从宗教中寻找出路。在后二十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写了大量的作品:《死屋手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恶魔》、《未成年者》和《卡拉马卓夫兄弟》。这些作品,一方面描绘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却宣扬善恶并存和以“容忍,顺从,宽恕”的宗教道德理想来消除社会矛盾和拯救人类。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一位善于描写人物心灵的伟大的艺术大师,他作品中人物心理的刻画极为细腻、深刻,往往体现出某种哲学思想。

   银屏再现

   影片《白夜》根据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影片生动地叙述了一个内心孤独、纯真的幻想者与同样孤独纯真的少女纳斯金卡之间一段短暂却十分甜美、充满诗意的爱情故事,令人荡气回肠、沁人心脾。虽然两个人只在一起度过了四个晚上,但那纯洁善良忘我的爱永远铭刻在他们的记忆中,也永远铭刻在观众的记忆中。

  50、木木

  《木木》创作于1852年,由于遭到官方的查禁,它在1885年才得以发表在《现代人》杂志上。它是屠格涅夫最为出色的一部短篇小说,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木木》取材于现实,戈拉希姆的原型即是屠格涅夫幼年时家中一位名为安德烈的农奴,而地主婆的身上则有屠格涅夫母亲的影子,屠格涅夫对真实的生活加以提炼,使之得到升华。戈拉希姆是一名哑巴农奴,他力大无穷,生性严肃,但在笨拙木讷的外表下,却有颗敏感、温柔、渴盼温情的心。柔弱和善的洗衣女工塔季扬娜是他倾慕的对象,却不幸被任性骄横的地主婆许配给了一个酒鬼,最后被迫远走他乡。为了弥补失落的爱情,戈拉希姆收养了小狗木木,将自己的一腔爱意尽数倾泄在它身上。可这点可怜的慰藉也不能见容于女主人,最后,被迫将木木溺死的戈拉希姆怀着满腔愤恨回到故乡去了。戈拉希姆可谓是俄国农奴的典型代表,他们温驯沉默,老实可靠,但倘若遭受过分的压榨,他们同样会奋起反抗,从戈拉希姆的身上,屠格涅夫看到了俄国的新希望。

   作者风采

   屠格涅夫(1818-1883),生于世袭贵族家庭,是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在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就读,并开始诗的创作。后到德国学习,长期侨居国外。1847-1852年发表了《猎人笔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和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的中篇小说《木木》表现了对农奴制的抗议。早期诗作有《帕拉莎》、《地主》,其他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烟》、《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曰记》等,还有剧本《村中一月》和散文诗等。他善于写景,擅长塑造少女形象,风格清新,富于抒情,被列宁誉为俄国的语言大师。

   银屏再现

   故事发生在俄国一个农庄里。农庄主是一位高傲、孤僻、怪异的女人,由于被丈夫抛弃而孤独变得自虐。在极其矛盾的情感中生活着。庄里新来的聋哑看门人爱上年轻的女佣达吉亚娜。女主人得知此事,把达吉亚娜安排嫁给了她并不爱的卡皮尔。在当时社会无力反抗的达吉亚娜,在新婚之夜将自己全部献给了深爱的看门人。婚后第二天达吉亚娜与卡皮尔被派到一个非常偏僻的农村做事。痛苦的看门人把全部感情投入到一只拾来的小狗身上。因为他讲话只能发“木、木”的声音,所以人们把这只狗叫做“木、木”。然而,女主人却命令管家把狗处死。她要彻底把达吉亚娜的影子从看门人的心中赶走。在湖面上看门人把一边拴着狗,一边拴着石头的绳子放在水里他的举动是对当进制度的无声控诉。


   51、唐璜(点此标题欣赏影片)

  “讽刺史诗”——《唐璜》

   长篇叙事诗《唐璜》是拜伦的才华与诗歌艺术的最高结晶。它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伟大而奇特的现象,歌德称之为“绝顶的天才之作”。

   长诗的内容触及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反对专制暴政,反对封建复辟斗争,辛辣的社会讽刺是它的基调,讽刺的矛头直指神圣同盟和欧洲的反动势力。

   《唐璜》:一部全新诗体,世界文学史上的独特现象

   长诗以改造过的意大利8行诗体形式出现,体现了拜伦的独创性。

   诗体既具有史诗的规模、容量与气概,又有小说的纷繁纠葛和意趣;既有戏剧的紧张冲突与效果,又有政论的犀利哲思与睿智,更有游记的千姿百态与情致。它将文学各种体裁融于一体,在现实主义的广阔画面中,浸透着浪漫主义激情,赋予丰富的想像。

   作者风采

   拜伦(1788—1824)是伟大的英国诗人,英国和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出生于伦敦的破落贵族家庭,10岁继承爵位。

   1805—1808年,拜伦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酷爱哲学,接受了启蒙思想。1809年发表第一首长篇讽刺诗《苏格兰诗人和苏格兰批评家》,初露锋芒。1809—1811年,拜伦游历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腊诸国,1812年发表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长诗风靡英国,拜伦一夜成名。

   1812—1816年,针对英国反动制度和拿破仑暴行,拜伦发表一系列政治抒情诗和讽刺诗,如《给一个哭泣的贵妇人》、《拿破仑的告别》等。在此期间,陆续发表了一组被称为“东方叙事诗”的浪漫主义抒情叙事长诗。这部长诗中,拜伦塑造了著称于文学史的一系列“拜伦式英雄”。1817年,拜伦移居意大利,参加烧炭党人的革命活动,艺术上进入创作的鼎盛时期,连续发表不朽之作,如长诗《贝波》、政治讽刺长诗《审判的幻影》、《青铜骑士》、长诗《唐璜》。1823年,为支持希腊独立革命,投笔从戎。1824年4月18曰死于密索龙琪军中,终年36岁。

   为希腊独立献身的拜伦

   19世纪的英国作家,没有谁能比拜伦更引人注目。生前,他是英国社会风暴的核心,而他的死更是轰轰烈烈、举世瞩目。19世纪20年代,拜伦一直关注着希腊人民的斗争,为支援希腊革命,1823年5月,他启程驶向希腊。他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招募士兵,自付军饷,亲自指挥军队,勇敢杀敌,表现出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1824年,拜伦染上热病,死神夺去了拜伦年轻的生命。

   拜伦的死使全希腊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希腊为他举行了国葬。拜伦的姐姐为他写了一个简短而含义深邃的墓志铭:这里埋葬着《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作者的遗骸,他于1824年4月19曰在希腊故去。那时他正在为那个国家夺回它古代的自由和光荣而进行英勇的战斗……

   银屏再现

   影片根据拜伦的长篇叙事诗《唐璜》改编,美国华纳影片公司1938年出品。

   风流倜傥的剑侠唐璜游遍欧洲各国,各位淑女喜设陷阱让唐璜自投罗网,而闹得绯闻四起、恶名昭彰。唐璜为躲避情敌而假冒王爷迎娶黛安娜,事情败露被逐回西班牙。西班牙驻英大使迪波兰伯爵代为推荐予皇后,嘱其好自为之。西班牙首相狄洛卡欺瞒国王穷兵黩武,陷全国于水深火热之中。国王昏庸,王后虽想励精图治,但处处受限,唐璜返国向王后面奏民情,并任职皇家军事学院,首相迫国王召回迪波兰,中途再予监禁并严刑逼问英西贸易巨款下落。唐璜对王后一见钟情,在学院再度闹鬼闻而被放逐,半途得知大使被劫,召集学院学生瓦解首相阴谋,而王后却对唐璜动情,为了国家,唐璜只有……

   影片耗费巨资,拍摄得绚烂夺目、五光十色,本片荣获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金像奖。

  52、圣经故事 (点此标题欣赏影片)

  《圣经故事》是生活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圣经故事》反映了犹太民族的形成发展,赞颂了犹太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些美丽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曾给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提供无穷的灵感与启迪,至今仍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银屏再现

   《霸王妖姬》

   影片根据圣经故事中大力士参孙的故事改编,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1944年出品。影片描述了大力士参孙的故事。上帝赐予大力士参孙无比的神力,并要他牢记力量是来自他的头发。但参孙被娇美无比的狄莱拉所迷惑,在被仇人逮获后断发刨目,并受尽侮辱。当参孙再次见到狄莱拉时,方知自己被人利用而后悔莫及。上帝感到参孙的悔意,再次赋予他神力。在仇人的竞技场上,参孙与狄莱拉合作,施展神力推倒神庙,与所有仇人同归于尽。

  53、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部力作,它的发表引起轩然大波,被人指控为伤风败俗。《包法利夫人》通过艾玛这个放荡女人的悲剧,揭露了资产阶级豪绅富商的虚情假意,以及残害妇女的卑劣嘴脸,鞭挞了使艾玛堕落的社会。小说取材于一个真实的事件,但作家福楼拜并非单纯地复述这个事件,而是运用艺术概括的手法,把人物情节典型化,从而深刻地揭露了法国资产阶级的恶德败行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社会现实。

   作者风采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生于法国北部卢昂的一个世族之家。曾在巴黎攻读过法学,后因病辍学,从事写作,以朴实、严谨、用词精当成名,被誉为“文学基督”,是法国名扬后世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包法利夫人》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二部为《萨朗波》,描述公元前迦太基发生的雇佣兵和民众的起义。第三部《情感教育》是一部政治性很强的小说,是革命的1814年的形象编年史。此外,他还发表了以宗教传说为题材的《圣安东的诱惑》、《三个故事》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布?华尔和贝居舍》(未完)。

   银屏再现

   影片《包法利夫人》根据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同名小说改编,1973年由法国出品。爱玛?包法利在诺曼底的一个小镇过着乏味的生活,她的丈夫是个非常平庸、没有抱负的医生。她对自己的丈夫感到非常失望。在浪漫激情的影响下,她成了一个花花公子的情妇,随后又成为一个庸俗的公证书记员的情妇。最终感情破灭,债台高筑,服毒自杀。

   影片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了包法利夫人的内心世界,描述了女性对情感生活感到不满的悲惨故事。

  54、巴黎圣母院 (点此标题欣赏影片)

  《巴黎圣母院》发表于1831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者——雨果的第一部具有重大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小说通过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被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孚罗洛诬陷迫害致死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揭露了教会的黑暗、僧侣的虚伪和封建贵族的残忍。

   小说描写的是15世纪的巴黎社会,贬斥的却是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通篇充满了反封建、反教权和反社会黑暗的浪漫主义战斗精神。

   作者风采

   一代文豪——雨果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法国重要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1802年2月26曰出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省。雨果在文艺思想上支持浪漫主义,在政治上支持资产阶级自由主义。1827年发表了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这篇《序言》成为当时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雨果也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雨果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等。

   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正在布鲁塞尔。公社遭到残酷镇压之际,他大声疾呼为公社辩护,全力争取对公社社员的赦免。187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九三年》是雨果后期的重要作品,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银屏再现

   1957年,法国巴黎电影制片公司和意大利罗马电影制片公司共同合作,将雨果的名作《巴黎圣母院》搬上银幕。

   影片中的爱斯美拉达是真、善、美的化身,她的出现唤起了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孚罗洛埋藏多年的欲火。当他得知爱斯美拉达另有所爱,且不屈服于他的淫威时,便想尽办法置她于死地。奇丑无比的敲钟人加西莫多舍命保护这位美丽的姑娘,当他看到美丽的少女被送上绞架时,终于看清了主人的险恶之心,愤怒之至把道貌岸然的副主教从塔顶推了下去。

   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似乎仍然能听到巴黎圣母院雄浑的钟声在诉说着这个令人回味的故事。

  55、红与黑 (点此标题欣赏影片)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第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杰作,对19世纪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于连的追求、奋斗和失败,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作者司汤达曾说:“这部小说并非小说……,而是认认真真地描写19世纪初30年代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ZF所带来的社会风气。”1830年《红与黑》的发表,确立了司汤达在法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红”与“黑”小说原名《于连》,1830年5月,在校印期间改名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但对红与黑的含义,解释各不相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红”指拿破仑时代的军装,“黑”指神父的教服;有人认为“红”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指卑鄙、可耻的复辟王朝统治时代;有人认为“红”象征于连炽热的心灵和他那像一团火一样旺盛的精力,“黑”象征复辟王朝的黑暗、伪善。“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红”与“黑”到底象征什么,还是让读者读完小说后去揣摩、理解吧!

   一桩案子引出一部名著

   《红与黑》的创作冲动来源于一桩情杀案。1827年12月的《司法公报》刊登了贝尔德事件,讲述神学院学生安托尼?贝尔德担任家庭教师时,同他的女主人秘密相爱,最后在妒忌和绝望的冲动下竟向她开了两枪。司汤达根据这一案件并参考其他有关的社会新闻,写成了《红与黑》这部名著。

   作者风采

   司汤达(1783—1842),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本名亨利?贝尔,1783年1月23曰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城。7岁丧母,从小受外祖父影响,很早便阅读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年轻时曾加入拿破仑军队,先后随拿破仑南征北战。波旁王朝复辟后被扫地出门,在意大利旅居7年,开始从事写作,完成《海顿、莫扎特、梅达斯太斯的生平》、《意大利绘画史》等。1822年,匿名为英国报刊撰写巴黎的通讯报道,这些文章在他死后集成《英国通讯集》。1823—1825年,发表文艺论文《拉辛和莎士比亚》,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此后创作了一系列小说《阿尔芒斯》、《红与黑》、《红与白》、《巴马修道院》,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

   名人趣闻

   一生用过109个笔名

   在世界著名作家中,司汤达以喜欢用笔名而闻名。他一生一共用过109个笔名,甚至连写信也不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地址,常常弄得收信人莫名其妙。当然,在这109个笔名中,最著名的是“司汤达”这个响亮的名字。

   银屏再现

   影片《红与黑》根据司汤达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而成,前苏联高尔基青少年电影制片厂出品。叙述了小人物于连与市长夫人德瑞拉的爱情悲剧,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社会画卷。

   于连扮演者的精彩表演将于连追求、奋斗、失败的一生刻画得淋漓尽致。

                      来源:主人网整理     来源日期:2011-09-18   本站发布时间:2011-09-18

主人就是我们自己   版权所有 © 2007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4区15号五矿大厦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13011152297  电子邮件:xkk1118@qq.com
ICP备案号: 京ICP备06052824号-1 (站长统计)